课件31张PPT。双凤洛阳创理学一、乱花迷心——儒学危机材料1:道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宗教,它告诉人们只要出家修道,避世深山,就能羽化成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它要求人们远离凡尘,禁欲苦行,认为这样就能摆脱轮回,最终成佛。佛道的这些理论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很多人躲避现实,不养父母,背妻弃子。
——《宋明理学研究》 思考:佛道对儒家纲常伦理带来了哪些冲击?1、佛道迷心 材料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下滑的现象。在婚姻方面,无论是官僚地主还是庶民百姓,均十分讲究财礼,以财论亲;当官者经商致富比比皆是,至于贪赃枉法致富者更不在少数,吏治腐败到了极点。2、物欲乱心 思考:商品经济发展对人心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材料3:儒学是面向现世的,但它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儒学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了论证,但不够充分。董仲舒涉及到了世界本原问题,但他的理论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3、儒学缺心 思考:传统儒学的缺陷是什么?二、以理正心——儒学重构材料1:儒学是追求社会上下有序、讲究社会尊卑有别的理论。因此,乱世往往礼崩乐坏,大一统常伴随着儒家秩序的重建。所以,我们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的衰落时期,汉朝的大一统则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现。政治稳定儒学重构之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材料2: (二程)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 《六经》 而后得之。
——《河南程氏遗书》三教合一儒学重构之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材料3: :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控制人心,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住’。”所以,必须为传统儒学找到一个永恒性的精神基础。
——岳麓教材回归原典儒学重构之程颢程颐朱熹材料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朱子语类》材料4:天下只有一个理,在天为命,在义(社会)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材料5:陈抟(著名道士)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借道补心以理正心之材料6: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纲常正心以理正心之材料8: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 朱子语类》卷十三)材料7:二程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性中的善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灭欲存心 以理正心之材料9:须是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如何得到理?——格物致知探究认识、理达到材料1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 ——朱熹材料11:中唐以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其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平民性。
——陈来《宋明理学》材料12: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唱词多写男女情爱,文人多捧妓女,赌博、无赖随处可见。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一批世俗小说集中展示了这时期金钱至上、风气败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遭到了比北宋时期更为严重的挑战。材料1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三、明心致圣——理学发展材料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材料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心即理也材料3: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4: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人人皆可成圣!良知即天理材料6: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安定,变动时也安定。
──摘自王守仁《传习录》材料5:静坐息思虑,无事时省察。──王阳明如何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能分离,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儒学缺心三纲五常就是天理理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儒学的重构: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如何正心物欲乱心佛道迷心至此,儒学重构的任务彻底完成!儒学不仅实现了思辨化、理论化,而且完成了普及化!借道补心纲常正心灭欲存心体验学习:小华上课经常迟到,请你分别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身份,和其谈谈如何改正其上课迟到的坏习惯?四、不忘初心——理学传承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照亮民族修身养性十二诀: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点亮人生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也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以理杀人面币思过利 欲 熏 心 重新审视宋明理学,哪些合理成份仍可为我们今天所借鉴?横渠四句
——(宋)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感谢聆听!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