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晓谕(yú ) 渊博(yuān ) 压榨(yà ) 根深蒂固(dì )
B.相貌(xiāng ) 汲取(jí ) 思维(wéi ) 锲而不舍(qiè )
C.楔子(xiē ) 恭喜(gōng ) 对称(chèn ) 孜孜不倦(zǐ )
D.模式(mó ) 契约(qì ) 创意(chuàng ) 持之以恒(héng )。
解析:A选项“晓谕”的“谕”读“yù”;,“压榨”的“榨”读“yā”;B选项“相貌”“相”读“xiàng”,“锲而不舍”“锲”读“qiè ”“孜孜不倦”的“孜”读“zī”。
2.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C )
A.锲而不舍 不言而谕 袖手旁观 苦口婆心
B.不求甚解 开卷有益 前扑后继 气急败坏
C.精疲力竭 同仇敌忾 釜底抽薪 日新月异
D.自出新裁 山清水秀 钟鸣鼎食 全神贯注
解析:A选项里“谕”——“喻”;B选项里“扑”——“仆”;D选项里“新”——“心”
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C )
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上的,是根深蒂固的,不能被忽略的。
B.他和专题组人员一道,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理论上提出了创新认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增强“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是一种改善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与语境不符,应该用“不可名状”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C.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解析:A选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书名号使用错误,应该用双引号;B选项里双引号去掉;C选项里第一分句要加问号。故选D。
5. 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知识,使自己____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 (B)
A吸收 学问 创造.
B.汲取 学识 创意 C.学习 学识 创造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______。 (C)
A.材料 创造力 B.素材 创造力 C.素材 创造性
6.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事实论证)
(2)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道理论证)
(3)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事实论证)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你觉得创造性的思维还需要那些条件?
4.第六段“我对此完全赞同。”这句话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
5.请你举一个生活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
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2.①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②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3.比如丰富的想像力、细致的观察等,言之有理即可。4.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5.略。
三、课外阅读
阅读《换个角度看问题》,完成第11—14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 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作用)
12.请仔细阅读第⑶段,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
甲:直线(式)乙:习惯(性)
13.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
答: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
1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答: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
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
四、综合性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班里计划开展“创新,提升你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班里的小记者向你提问:“你怎样理解创新?怎样才能创新?” 你会怎样回答?
示例:创新就是求异,就是追求与众不同,创新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创新必须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必须保持好奇心,必须善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必须不迷信、不盲从。
(2)请你搜集两条有关创新的名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示例: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日,时时是创造之时。(叶圣陶)
(3)我们生活在科技创新的时代,享受着前人和现代人的创新成果。请你说说现代人的几种创新成果。
示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
(4)班里评选“智多星”,每天有一名学生、老师或热心家长出一道富有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展示在黑板报上。谁的办法最多,点子最妙,谁就是 “智多星”。你今天在黑板报上展示的题目是什么?
示例:作文的语言如何出彩?作文怎样巧妙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