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散步》
姓名:
索朗平措
工作单位:
西藏萨迦县中学
学科年级:
初一
教材版本:
西藏区编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起点水平: 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没有掌握汉语学习技能、学习态度不端正,起点水平较低。 2.认知结构: 大部分学生现有知识量不足,较窄。 3.学习态度,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较低和态度不够积极。4.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3.自主-合作-探究4.品读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4.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 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 ”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 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导入课题
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课文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理解并识记
掌握重点字词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 “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学生思考并回答,理解识记教师明确内容。
把握整篇文章主要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评价:1、学生话语:在语言教学评价中,学生话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收集学生的活动表现证据,其中包括话语量,话语真实水平,话语连贯流畅程度,话语的随机建构水平等。2.
学生行动:伴随着学生话语,还有相应的行动发生。我们需要重点评价学生行动的目的性、互动性、主动性,还应评价学生行动的实际效能。3.
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手段得知学生的思维进程与线索,学生对教学信息的领悟程度,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受深度,以及学生接受新语言学习项目的敏锐程度。4.
临场机智:课堂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随机构建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临场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对学习情景的适应性,也是教师的评价内容。5.主题思想:本文作者描绘了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颂扬了春天的活力,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前,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运用多媒体显示
《散步》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预习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展示课上同学们踊跃表现,回答时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而且在延伸拓展的时候,联系生活,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①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②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③假如今天是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给他(她),为他(她)献上生日的祝福!(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都用真挚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学生们开始不愿意写,我这样开导启发学生:“你们每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是多么的幸福,我们已经被文中尊老爱幼的美德所感动,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父母那么爱你们,这道题就把你们难住了吗?我想你们不会乱写来欺骗老师的,如果这样就是自欺欺人。”不一会儿我巡视发现多数同学写的都很不错,因为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只让一组展示,每组都有机会。同学们听说后每组就开始小展,同学们写得真好,他们当中多数不仅知道父母的生日,而且写得短信不仅富有真情实感,还感觉他们通过学《散步》和这道延伸拓展题似乎成熟懂事了。如: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从来没有给您过过生日,还常和您顶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请接受女儿真挚的祝福:妈妈生日快乐!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书写了自己的心里话。稍后大展时同学们不但跃跃欲试。而且出现了20多年来少有的场面:当两组展示后在一片掌声中竟清晰的听见了哭泣声,原来是二班一组的张子松(女)和包金龙(男)。他俩已经进入情境,我当即说:“让他俩再展示一次好不好?”同学们都说好,可他俩低着头已经泣不成声,只好作罢。而且这个组的其他成员王建强、赵玉珍也受了感染,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直到下课一直沉浸在对亲人的思念中。我所反思的是在以前没有实行高效课堂,每个同学不能充分展示,加之老师没有适时引导,就没有达到课标的写作要求“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现在要感谢高效课堂。是高效课堂使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有了抒发内心真实感受的平台;是高效课堂锻炼了每个同学的各种能力;是高效课堂让学生独立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知识,从而使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