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情景导入 曾经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走进作者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zh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掌握字词理清课文结构
?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2.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3.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整体感知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品析】 这一段说明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探测。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品析佳句 2.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品析】 这一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不但……而且……” 揭示了两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品析佳句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品析】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得出结论,向青年人提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的要求。品析佳句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合作探究 作者读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合作探究 2.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原因是什么? 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原因: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合作探究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之所以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因为:①这是同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合作探究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①引用古语: 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③运用对比:合作探究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拓展延伸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课文总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布置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丁肇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