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 心 声黄蓓佳 心 声黄蓓佳亲情友情师生情作者简介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
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至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写作背景 《心声》选自1982年第三期的《儿童时代》。它直指教育界中的“精英教育”,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还是要面向全体?怎样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怎样体现人文关怀?公开课要讲成“样板戏”吗?《心声》就是对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呼唤。恍惚 簪子 瘾 祷告 剌 发窘 整体感知1.字词认读 ( huǎnɡ hū ) ( zān ) ( yǐn ) 棱角 窸窣 ( lénɡ ) ( xī sū ) ( zhēn ) 桢 ( dǎo ) ( pū ) 噗 (chōu yē ) ( là ) (fā jiǒnɡ ) 契诃夫 ( qì hē ) 抽噎 整体感知2.词语释义恍 惚:
沙 哑:
发 窘:
斩钉截铁:
抽 噎:
窸窸窣窣:
从容不迫:
出 风 头: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嗓音低沉,不圆润不清脆。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比喻说话、做事果断坚决,毫不犹豫。一吸一顿地哭泣。拟声词,形容摩擦发出的轻微、细小的声音。镇定自若,不急迫。出头露面表现自己,企图得到钦佩羡慕。 妙语佳句 1.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 此句是京京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渴望自由和对老师做法的不满情绪。另外,这句话从普遍意义上写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做法,他们不顾及儿童身心需要,有违教学规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成绩的提高都没有好处。【点拨】妙语佳句 2.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这一段是京京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想读课文的那种渴望,展现了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同时,给读者制造了悬念,为故事发展做好铺垫。
【点拨】疑难探究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的练习,更增强了他渴望朗读课文的心情。
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点拨】疑难探究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明确】疑难探究3.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他喜欢极了。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这样的心绪,为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的铺垫。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自然的特点。【明确】写作特色心理刻画,生动细腻。 文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孩子的要求被拒绝时,“垂下头”“准能念好”“朗读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纯真、执著与倔强。而对他怀念家乡时的心理描写,更加真切、细腻。当京京被同学误解说他“妒忌”时,内心的委屈情绪,完全表现出来,很符合孩子的内心世界。课文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心声》,听了心声,那么我希望我们大家今后一定用心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的生活,让世界充满爱。学习了《心声》,我听到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够经常听见你们的心声。
作业设计在以下两项中任选一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