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2 20:3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集



门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本新闻有
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
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本新闻并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此可以从题目“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及文中的“今天,在奥
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
道”等可以看出。 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本新闻有
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
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则新闻重点在写什么? 罗森塔尔的目光始终敏锐地
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本则新闻重点在写什么? 文中哪几段集中在写参观者
神态、行动的变化。 7段──完。 文中哪几段集中在写参观者
神态、行动的变化。 读这些段落,勾画出人们参观
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
有这种变化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
么?讨论(1)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2)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3)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4)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5)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6)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表情变化从侧面说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有时候杀人并不需要动用刀枪,只需要一挥手、一点头,一个示意动作,大批的人就被选中送向死亡。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室中部分遇难者照片 整车拉走的尸体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纳粹警察正对犹太妇女射杀 奥斯威辛一个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德国妇女在走过800多具囚犯的尸体时 照片显示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密布的电网 集中营幸存者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囚房巨大的焚尸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死时的姿势。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室氰

物鞋

堆焚

炉焚

炉牢
房 在门格勒医生可怕的实验中,
一些妇女的内脏全部被掏空。      
——幸存者的痛苦回忆实验室长




片探究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的项目最新发生的事件客观事件客观时效性不强参观者的感受个人情感浓厚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探究二: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探究三:理解饱含情感的语句  A、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最相配。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呼应前文 突出主题
愤怒控诉 哀悼反思  B、文章最后一段为何再次写到“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追逐游戏”?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奥斯威辛就像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  C、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明确:
强烈反差,
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
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