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3 16:11:42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课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理解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和结论。2、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4、结合实际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 1、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2、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难点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创新不断。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美国学者论述类似观点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由古诗词中表达的哲理导入,既复习了古诗词,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1、理解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和结论。2、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3、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4、结合实际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作者名片罗迦 费·因格,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2、文体常识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结构:(1)提出问题(引论)(2)分析问题(本论)(3)解决问题(结论)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3、掌握字音jiā dì jí zī zhà罗迦 根深蒂固 汲取 孜孜不倦 压榨qiè yù yuān hénɡ mó锲而不舍 驾驭 渊博 持之以恒 模式4、理解词义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识记作者介绍、文体常识。识记重点字词的读音、词义。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集体尽量合作解决。 督促学生的课前自学,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识记文体常识,拓展知识,为学习议论文做铺垫。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做铺垫。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一、把握作者观点同学们,罗迦 费 因格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点拨: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点拨: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点拨:“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点拨: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第一层(1—3段):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第二层(4—8段):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创造思维的必需要素。第三层(9—12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证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第四层(13段):得出结论。二、理解论证过程同学们,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明白的?请大家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点拨: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点拨: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点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我常常利用学过的知识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很大提高。4、结合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列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点拨:这是举例论证,列举两个人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5、你也能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个观点举一个事实论据吗?点拨: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莱特兄弟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发明了飞机。6、作者为什么要举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点拨:这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你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坚信这一点。7、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点拨: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想起巧妙的学习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这是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有奇思妙想,制作出许多小发明,这是我们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所以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吗?点拨: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如: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9、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点拨: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小结:作者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按照分—总的思维规律,层层深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三、品味语言特点同学们,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1、“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句话中将“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去掉可以吗?为什么?点拨:不可以,因为如果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成了所有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如回家的路有许多条,答案有多个,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句话中的“可能”是什么意思?能删掉吗?为什么?点拨:“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不能删掉。因为这个词“可能”表明新的创意出现的时间不确定,表明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请你体会“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怎样的特点?点拨:句子中说“大多数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况下”,不说所有情况,表明有例外的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轻而易举获得非凡的灵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4、第6段中“对此完全赞同”,句中“此”指的是什么?点拨:指的是上一段有人回答的话:“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5、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点拨: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6、“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体会这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点拨:在本文中,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小结: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严密,简练概括。四、拓展运用提高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那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首先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努力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在学习中,对语文课文有多种解读,对于数学问题尽量找出多种解法。在生活中,学会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倾听课文朗读录音,探究下面问题。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理解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分析文章列举事例的作用。根据观点举一个事实论据。集体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找出根据,举一个具体事例。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合作讨论下面语句的特点,然后派代表展示。体会关键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文中设问句的作用。小组内合作交流以后派代表展示。 通过朗读理解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会分析文章的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文章的论述过程和论证方法。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事实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理解议论文语言特点。理解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设问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渊博(yuān)压榨(yà)根深蒂固(dì)B.汲取(jí)思维(wéi)锲而不舍(qì)C.恭喜(ɡōnɡ)对称(chèn)孜孜不倦(zǐ)D.模式(mó)创意(chuànɡ)不言而喻(yù)点拨:DA.压榨(zhà) B.锲而不舍(qiè) C.孜孜不倦(zī)2、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点拨:B 3、“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这一段中“这方面”指的是什么?作者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点拨:“这方面”指的是上文说的“发挥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4、链接中考——2017年湖北省咸宁市卷恰与够……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问题:(1)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点拨:(1)不能去掉。“往往”是每每、时常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往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 学生进行抢答赛。思考探究中考题。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链接中考试题,加强议论文的阅读练习。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议论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引出论题,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布置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 认真思考。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引入 激发兴趣 引出创造性思维 渊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 运用知识 关键留意细小的想法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 留意细小的想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列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 开卷有益 同仇敌慨 气急掰坏
B.精疲力竭 前仆后继 釜底抽薪 日新月异
C.锲而不舍 持之一恒 袖手旁观 苦口婆心
D.自出新裁 山清水秀 孜孜不倦 全神贯注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形容毫不费力 ( )
(2)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 )
(3)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
(4)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
3.下列材料分别属于哪种论证方法。
(1)他(古登贝尔)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21·世纪*教育网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www-2-1-cnjy-com
(3)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
(4)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
4.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 ,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叫做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 。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21教育网
B.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字不虚设但言简义丰,意境深美。
C.“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中国北方,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耳熟能详。2-1-c-n-j-y
D.2017年度淄博市青少年“国学达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挑战赛决赛在张店区举行,比赛内容涵盖中华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服饰、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可谓琳琅满目。
二、阅读理解题。
(一)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1*cnjy*com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来源:21cnj*y.co*m】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出处:21教育名师】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 古登贝尔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 布歇内尔。1971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对此我完全赞同”,句中“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举一个身边的事例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年日照中考试题)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并不意昧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版权所有:21教育】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 ( http: / / www.21cnjy.com )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21*cnjy*com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此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D.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D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形的把握,A ( http: / / www.21cnjy.com )项中同仇敌慨应该为同仇敌忾,气急掰坏应该为气急败坏。B项中前仆后继应该为前赴后继。C项中持之一恒应该为持之以恒。
2.(1)轻而易举 (2)持之以恒 (3)不言而喻 (4)一事无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我们在理解文中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写出与意思相同的词语即可。
3.(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道理论证 (4)举例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我们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论证方法的含义进行分析。(1)是举具体的事例证明论点,所以是举例论证。(2)是讲大家公认的道理证明论点,所以是道理论证。(3)是讲大家公认的道理证明论点,所以是道理论证。(4)是举具体的事例证明论点,所以是举例论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5. 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用来形容句中所提及的多个方面内容是不合适的。21cnjy.com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一是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一般用什么人,做什么事情,结果怎样的格式概括。
2.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句进行分析。我们结合语句“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可以得出答案。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的理解,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示代词的含义时,一般结合上文内容进行分析。“对此我完全赞同”是承接上文而说的,所以指上一段中: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4.如我们班的班长,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家里制作了简易杠杆,帮助父母往高处运送粮食,解决了父母的很大难题。他的发明活动在于运用了学过的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列举事实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首先理解文中的观点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然后我们写出一个身边运用知识,有发明创造的的事例。
(二)
1.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解答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第③段的分论点;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21·cn·jy·com
2. 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本题,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每个选项逐一还原到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句段,然后仔细审读,寻找文本和选项阐述的不同。B项对应的是“富二代、官二代无疑……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分析这一句的意思,可判断出B项中“一定是时代的‘贵子”’的说法过于武断,故B项错误。
3. 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本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选项,从文中找到印证,然后加以判断。从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可知,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因而寒门青年是“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的,所以C项错误。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创新不断。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美国学者论述类似观点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这篇议论文的观点和结论。
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结合实际理解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1
2
3
4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作者名片
罗迦 费·因格,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
文学常识
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
2、分析问题(本论)
3、解决问题(结论)
论据: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罗迦 根深蒂固 汲取 孜孜不倦 压榨
掌握字音


jiā
锲而不舍 驾驭 渊博 持之以恒 模式
qiè


héng
yuān
zhà

理解词义
汲取:
根深蒂固: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勤勉的样子。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质疑问难
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
同学们,罗迦 费 因格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首先倾听课文录音,然后整体把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把握作者观点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把握作者观点
1
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把握作者观点
2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把握作者观点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把握作者观点
4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1—3段):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层(4—8段):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创造思维的必需要素。
第三层(9—12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结论证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第四层(13段):得出结论。
把握作者观点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明白的?请大家有感情朗读文章,结合下面问题探究作者的论述过程。
理解论证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1
理解论证过程
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
理解论证过程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我常常利用学过的知识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自己的创造力得到很大提高。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3
理解论证过程
这是举例论证,列举两个人的事例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理解论证过程
结合上下文思考课文中列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4
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莱特兄弟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发明了飞机。
理解论证过程
你也能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个观点举一个事实论据吗?
5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作者为什么要举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调查研究?
6
理解论证过程
这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关键在于你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坚信这一点。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7
理解论证过程
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
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想起巧妙的学习方法,这是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有奇思妙想,制作出许多小发明,这是我们拥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所以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吗?
8
理解论证过程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如: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
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9
理解论证过程
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同学们,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请同学们品读这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品味语言特点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句话中将“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1
品味语言特点
不可以,因为如果去掉这句话,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所有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如回家的路有许多条,答案有多个,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这句话中的“可能”是什么意思?能删掉吗?为什么?
2
品味语言特点
“可能”表示推测、估计,不能删掉。因为这个词“可能”表明新的创意出现的时间不确定,表明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请你体会“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3
品味语言特点
句子中说“大多数情况下”,不说所有情况,表明有例外的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轻而易举获得非凡的灵感。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6段中“对此完全赞同”,句中“此”指的是什么?
4
品味语言特点
指的是上一段有人回答的话:“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5
品味语言特点
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体会这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6
品味语言特点
在本文中,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读者思考,突出下文要论述的内容。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作用,那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拓展运用提高
首先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努力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知识。
在学习中,对语文课文有多种解读,对于数学问题尽量找出多种解法。
在生活中,学会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拓展运用提高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渊博(yuān) 压榨(zà) 根深蒂固(dì)
B.汲取(jí) 思维(wéi) 锲而不舍(qì)
C.恭喜(gōng) 对称(chèn) 孜孜不倦(zǐ)
D.模式(mó) 创意(chuàng) 不言而喻(yù)
D
点拨:A.压榨(zhà)
B.锲而不舍( qiè)
C.孜孜不倦(zī)
课堂练习
2、下面诗句与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课堂练习
3、“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这一段中“这方面”指的是什么?作者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这方面”指的是上文说的“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作者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有说服力地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观点。
课堂练习
4、链接中考——2017年湖北省咸宁市卷
恰与够
……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课堂练习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
课堂练习
问题:
1、下面句中红色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不能去掉。“往往”是每每、时常的意思,在句中表示“话多了半句,后果时常大得多”。如果去掉,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往往”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主要论证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的观点。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议论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出论题,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学习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相信自己具有创造力,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布置作业
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练习本上,并选取这段话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问题引入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留意细小的想法
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
引出创造性思维
运用知识
渊博的知识
关键
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
论证方法
留意细小的想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