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3 16:2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丁肇(zhào)中 埋没(mò) 没(méi)有
B.彷徨(pánɡ)(huánɡ) 中庸(yōnɡ) 测量(liánɡ)
C.相濡(rú)以沫 儒(rǔ)家 孺(rú)子
D.华裔(yì) 论(lún)语 议论(lùn)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3.根据句子意思写出成语。
(1)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
(2)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
(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4.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 奖获得者。文中提到的“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 》、《 》。21·cn·jy·com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www.21-cn-jy.com
B.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吗?
C.“很好,”我父亲叫到,“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www-2-1-cnjy-com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二、阅读理解题。
(一)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21*cnjy*com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 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所选语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联系个人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张金刚
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
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较量与融合。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出处:21教育名师】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我无法回答。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版权所有:21教育】
1.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C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字音的把握,C项中儒的读音应该是rú。
2. 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A项中探查应该是探察,C项中意力应该是毅力。D项中尊照应该是遵照。
3.(1)袖手旁观 (2)一帆风顺 (3)不知所措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我们结合成语的意思写出成语即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
5. 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B项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心理描写,突出来访者对托尔斯泰丑陋外表的失望。“什么”后应用“?”表示疑惑;“就这么个侏儒”的后面应用“!”表示惊讶;“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后用“,”,其与后半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疑问句。
二、阅读理解题。
(一)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得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论点,我们结合所选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的内容进行分析。第①段是总结的语段,引出下文的论述,所以论点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提出观点,总领下文。
解析:本题考查某一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的段落一般引出下文,中间的段落一般是过渡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是总结全文。结合下文内容可以看出,第1段概括了作者的论点,引出下文的论述。21教育网
3.中国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语句“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可以看出答案。21cnjy.com
4.从反面举例论证,证明上文说的情况,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从而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我们结合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文论述的内容进行分析。上文论述的是“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通过语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可以看出作者举自己的事例,就是为了论述上文论述的观点。【来源:21cnj*y.co*m】
(二)
1.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文的论点,首先读懂文章的内容,弄清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议论,然后再看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进而概括即可。根据文章第五段“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第六段“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可以明确作者提出的是社会、个体之间要相互融合,才能和睦和谐.据此解答,表述完整,意思对即可。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根据“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可以看出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用“生鸡蛋、胡萝卜、茶叶”进行比喻,是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不同的人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利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模式进行解答即可。2·1·c·n·j·y
3.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最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关键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然后结合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来理解句子。划线句中“他们”指的是上文的“一些模范、英雄”,再根据句子中把这些模范和英雄看作“源头活水”,流淌、滋润,浇灌,实际含义就是让这些英雄的释放传递正能量,带动周围的人们,让人与人、人与社会和睦和谐。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不能照抄原文。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