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
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1《列子》愚 公 移 山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余音绕梁】
语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韩娥歌唱技艺的高超。后以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乐调的缠绵动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比喻毫无必要或毫无根据的的担忧。【杞人忧天】【出自列子的成语】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听岸上有一位樵夫站在那里大声叫绝。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后用来比喻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高山流水】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jì)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字音 仞 迂 惩 塞 曾 荷 孀 龀 叟 匮 箕畚 厝 雍 亡 陇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指面积 )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南,水北)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位置: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 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相许(赞同)。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其妻献(提出)疑曰:“以(凭借)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 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1.提问:本段写了哪些人物?2.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移山的原因、目的是什么?4.移山倒土的地点是哪里?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5.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6.有怎样的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无”,没有 )以应。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故事的高潮。“顶针”(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 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说服力。 本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并运用了顶真(针)的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愚公的志向高远,意志坚定,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思考: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其目的也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由此看来,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的,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文章以“愚公”和“智叟”来给两个人物命名,有什么深意?“愚公” 是“笨老头”的意思。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叟”是老人的意思。智叟是“聪明老头”的意思。“智叟”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从而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真是“鼠目寸光”。
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3、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
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却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归纳段意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与下面情节有关
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 愚公
人物比较智叟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把智叟与愚公之妻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献疑 ”“笑而止 ”关切 嘲笑 忧虑 讥讽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小结: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中心思想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三、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练习: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并概述大意。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辩论台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 1、辩论正 方:反 方:新世纪需要愚公精神新世纪不需要愚公精神
2、毛主席曾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挖掉了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1、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学业家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我们怎么办?2、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历史思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歌曲欣赏请体会:
《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结束语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