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新文化运动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新文化运动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08:54:20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朗读体味、激烈辩论,主动探究等方法组织本课教学活动。
通过知识探究与课堂检验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历史上的今天》
生:观看、交流、发表看法。
师:陈独秀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那么,这两位先生真的能救中国吗?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新文化运动。(板书)
【2.讲授新课】

《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
师: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照片
1、背景: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5页,说一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回答)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袁世凯还下令“尊孔读
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以此来抵制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这些现象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反思。
师:(强调)(1)、袁世凯下令“尊孔读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以此来抑制民主、自由、平等思想。(2)、这些现象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55-58页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旗帜、发展、阵营、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生:(阅读、找出、归纳、交流后回答)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喊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的口号。科学与民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师:多媒体展示:
(讲解、归纳总结)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口号:“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陈独秀(1879—1942年),原名庆同,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陈独秀是清末秀才,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国内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使他进一步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状进行反思。他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专制文化毒害的结果。他认为只有首先打倒中国的专制文化而代之以西方文明,中国才有救。
3、旗帜:科学和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ience)科学与民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4、发展: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
年9
月,《青年杂志》出版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发表文章使“新青年”三字被广泛传颂,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1917年1月《新青年》搬到北京,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5、阵地:《新青年》
1917
年1
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搬到北京。此后《新青年》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新青年》搬到北京后,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风云人物成
为主要撰稿人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6、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师:多媒体展示: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民主与科学
1、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
民主和科学在当时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即德谟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陈独秀等人认为,民主和科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近代欧洲的时代精神。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
生: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
反对专制和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科学”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
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
师:(归纳总结强调)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和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
科学指西方近代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信。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陈独秀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鲁迅
新文化领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都“无逃于科学的法则”,中国人虚妄、迷信、盲从的根源是无知。要想彻底根治,只有依靠科学。他们认为没有了迷信和盲从,专制独裁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甚至有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孔子》(讲解)
“旧道德”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它宣扬的是君父臣子等观念,
维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1、显著标志: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7页,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显著标志是什么?
生:(阅读、归纳、交流后回答)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归纳总结强调)对。那么,在新文化运动中开展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有何成就?
2、代表及其成就
代表有:胡适、陈独秀、鲁迅。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胡适》(讲述)
1917
年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大力提倡白话文。
1918
年4
月,为了反击保守人士对文学革命的攻击,胡适在《新
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直斥文言文已是“死人的文
字”,提出“若单在《新青年》里面作白话文字,此外还依旧作文言的
文字,那真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的政策”。后来胡适还倡导使用
新式标点,以促进白话文的使用。
“言之有物”
“不做无病之呻吟”
—胡适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陈独秀》(讲述)
1917
年2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公开打出了“
文学革命”
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倡导通俗易
懂、反映现实、抒发真情的新文学,摆脱八股文的桎梏。
从1918
年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发表文章,将书面语
和口语统一起来。在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报刊和文学创作都使用
白话文。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鲁迅》(讲述)
鲁迅把白话文的形式与反对专制的内容结合起来,创
作了一系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深刻地揭露了各种
社会问题,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1918
年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指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
呼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鲁迅的代表作《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南方乡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专制主义压迫下国民精神的麻木和扭曲。同时,以“哀其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提出了唤醒农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归纳总结强调)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我们通常概况为“四提倡”和“四反对”。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讲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从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生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生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生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师:(归纳总结强调)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影响(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局限性: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3.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4.板书设计】
【5.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①民主
②科学
③自强
④求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阶层是(
 )
A、先进的知识分子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中国共产党员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
 )
①反对迷信盲从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反对军阀独裁
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欲效法西方长处,变革中国社会。按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制度
②思想文化
③器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特别强调“德先生”和“赛先生”。其中“德先生”是指(  )
A.品德高尚的先生
B.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C.来自德国的先生
D.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和法制
6、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宣传(
 )
A.民主和科学
B.马克思主义
C.新道德和新文学
D.西方自然科学
7、1917年《文学革命论》一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胡适
B.鲁迅
C.陈独秀
D.李大钊
8、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与
维新变法运动相同点的概述正确的是(  )
①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②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③都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④都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狂人日记》
材料三: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材料一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谁的作品?它准确反映了上述运动中的哪项内容?这场运动中以该人物为代表的文学革命有何显著标志?
(3)、材料三作品的作者对这场运动持什么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6.教学反思】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和民主治校的作风,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蔡元培(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
袁世凯下令“尊孔读经”,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以此来抑制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这些现象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1)、政治上: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2)、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喊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的口号。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还向青年提出六点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旗手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年),原名庆同,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陈独秀是清末秀才,早年加入同盟会,在国内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使他进一步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现状进行反思。他对照西方国家的历史,认真研究,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几千年专制文化毒害的结果。他认为只有首先打倒中国的专制文化而代之以西方文明,中国才有救。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3、旗帜:
民主与科学(科学与民主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两面旗帜。)
4、发展: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6
年9
月,《青年杂志》出版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发表文章使“新青年”三字被广泛传颂,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
1917年1月《新青年》搬到北京,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5、阵营:
1917
年1
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搬到北京。此后《新青年》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了以它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蔡元培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和民主治校的作风,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辜鸿铭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
《新青年》搬到北京后,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风云人物成为主要撰稿人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兼容并包》


李大钊
陈独秀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1、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
明理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其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民主和科学在当时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即德谟克拉西(Democracy)
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陈独秀等人认为,民主和科学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近代欧洲的时代精神。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要求以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和独裁,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
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李大钊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指西方近代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对待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信。
我们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

——陈独秀
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鲁迅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领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进化都“无逃于科学的法则”,中国人虚妄、迷信、盲从的根源是无知。要想彻底根治,只有依靠科学。他们认为没有了迷信和盲从,专制独裁就失去了群众基础。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甚至有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孔子像
“旧道德”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它宣扬的是君父臣子等观念,维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1、显著标志: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代表及其成就
胡适、陈独秀、鲁迅。


1917
年1
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大力提倡白话文。
“言之有物”
“不做无病之呻吟”
—胡适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1917
年2
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
公开打出了“
文学革命”
的旗号,主张变革文学内容,倡导通俗易懂、反映现实、抒发真情的新文学,摆脱八股文的桎梏。


鲁迅把白话文的形式与反对专制的内容结合起来,创作了一系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深刻地揭露了各种社会问题,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鲁迅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1918
年5
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指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插图)
鲁迅的代表作《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南方乡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专制主义压迫下国民精神的麻木和扭曲。同时,以“哀其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批判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提出了唤醒农民觉悟的重大问题。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探究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影响
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局限性: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想一想
近代中国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新文化运动
(技术)器物
制度
思想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陈、李、鲁、胡等
由表及里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旗帜(口号)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内容
前期
后期
意义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
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想一想,应如何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尊孔读经”的批判?
积极性:有利于推翻儒学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局限性:全盘否定、过于偏激,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广

试比较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在思想启蒙上的异同。
不同点:
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主张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
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下发生的。
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政治主张及主要活动
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主要活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等
“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孙中山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
①民主
②科学
③自强
④求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阶层是(
 )
A、先进的知识分子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中国共产党员
A
A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
 )
①反对迷信盲从
②反对封建专制
③反对军阀独裁
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4、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欲效法西方长处,变革中国社会。按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制度
②思想文化
③器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C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特别强调“德先生”和“赛先生”。其中“德先生”是指(  )
A.品德高尚的先生B.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C.来自德国的先生
D.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和法制
B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宣传(
 )A.民主和科学
B.马克思主义
C.新道德和新文学
D.西方自然科学
B
7、1917年《文学革命论》一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号。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胡适
B.鲁迅
C.陈独秀
D.李大钊
A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




8、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与
维新变法运动相同点的概述正确的是(  )
①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②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③都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④都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11课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