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08:54:51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情景导入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1、背景:
2、表现:
(1)服饰:
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
易服饰
中华民国建立后,有报纸指出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1912年《申报》记录了这一景象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清末民初男装的演变
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清末民初女装的演变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男装:袍、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袄裙、旗袍
女装


西装
中山装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赴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憎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剪发辫
溥仪剪辫装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男子发式
近代女子发式的变化
唐代女子高髻发式
民国女子一字式前刘海短发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废缠足
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2)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晚清以来西餐、西式食品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
晚清的上海妇女吃西餐图
清末,许多大中城市已出现了以盈利为主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19
世纪70
年代后,新到上海的官绅富商必做的一个时髦举动是“吃大菜”,即前往西餐馆用餐。随着西餐馆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啤酒、汽水、罐头等机制食品和饮料。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3)交
通、通讯
新式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人口流动。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轮船
火车
电车
汽车
飞机
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古驿站
古驿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诗人杜甫所写的一句诗,你知道中国古代是怎样传递文书的吗?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烽火
飞鸽传书
民国时期的邮票
电报机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4)变礼仪、改称呼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初,即发布公文要求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不再叫“大人”“老爷”。民间普通称呼则改为“先生”或“君”,以示官民人格平等。
由原来的跪拜、作揖等行礼方式逐渐被握手礼取代流行起来。
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报纸
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
世纪20
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申报》创办于1872
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2、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等近代出版机构,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务印书馆除了译介西方经典著作,还出版了大量的中小学教科书、字典。
商务印书馆原址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
3、电影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电影的引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电台广播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台广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
广播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自办的广播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926年10月,由刘瀚筹建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每晚播出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每天播出3小时。这是我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式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推动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而且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
清末新式学堂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
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
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2、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中西交流的密切,人们看到科举考试的狭隘之处,“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认为新式学堂教育才是培养国家建
设人才、开启民智的正途。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同时通令全国兴办学堂,统一学制,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过程:
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征
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易服饰、剪发辫、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西式食品引入、交通通讯改变
社会生活的变化
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新闻出版、广播、商务印书馆、电影
新式教育的发展
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A
“黄鹄”号轮船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
京广铁路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定军山》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商务印书馆
5、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神话》
A
6、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神话》
B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易服饰、剪发辫、饮食文化、交通与通讯、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科举制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通过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自主学习、朗读体味、激烈辩论,主动探究等方法组织本课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了解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山装》
生:观看、交流、发表看法。
师:晚清以来,中山装、西餐、火车等新事物,“先生”“同志”等新称谓,看报、听
广播等新习惯以及新式教育,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那么,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1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板书)
【2.讲授新课】

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1、背景: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页,说一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
生:(回答)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60-61页内容,了解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表现。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2、表现
师:多媒体展示:
(讲解、归纳总结)
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剪发辫
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废缠足
饮食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在沿海流行
交通、通讯
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讲解)

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2页,说一说: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的具体事例?
生:(阅读、归纳、交流后回答)
1、报纸:
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
世纪20
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
师:(归纳总结强调)
《申报》创办于1872
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天津《大公报》以“
文人论政”
著称;《申报》栏目丰富,
信息量大,
受众最广;《新闻报》主打经济新
闻,成为上海人口中的“掌柜报”;北京《世界日报》曾连载张恨水的言情小说,雅俗共赏,引来读者无数。
2、商务印书馆
师:(讲述)商务印书馆等近代出版机构,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商务印书馆除了译介西方经典著作,还出版了大量的中小学教科书、字典。
3、电影、广播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定军山》、《渔光曲》(讲解)
电影的引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民国时期,上海的电影业非常发达,看电影渐渐成为都市最浪漫时尚的休闲娱乐。
师:广播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自办的广播开始于什么时候呢?
生:1926年10月,由刘瀚筹建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每晚播出两小时,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8年8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每天播出3小时。这是我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师:(强调)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台广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

新式教育的发展
1、新式学堂
师:(讲述)清末新式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推动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而且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学校。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生:(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师:(提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具有什么特征?
生: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3.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4.板书设计】
【5.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3、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4、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5.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6.教学反思】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