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课题 湖心亭看雪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知识目标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如果在诗人心中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天,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出示课题:《湖心亭看雪》。 思维发散。 由西湖引发诗人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2.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3.欣赏课文朗读4.掌握字词。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hànɡ)砀(dànɡ) 一芥(jiè) 长堤(dī)毡(zhān)5.通假字挐:通“桡”,撑(船)、划。6.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7.古今异义(1)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8.一词多义是:是日更定(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ɡēn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ɡènɡ)白: 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大:见余大喜(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9.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 第二部分(2-4),描绘了西湖雪景,以及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三部分(5),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志趣。二、精度感悟(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是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哪种感觉来写的?(从听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写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的强烈。)“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5)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之前到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从“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7)重点研读A.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痴行:大雪独行。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B.“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8)合作探究A.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分析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B.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C.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知作者。自主学习,相互探究。清楚作者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研读文中的重点语句。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中的白描手法。分析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的特色。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介绍作者。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理清段落大意。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详细分析。分析文中的重点语句。分析作者之“痴”。通过讲述加深学生对白描手法的理解。
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全)(2)是日,更定矣(这,在此意为“那”)2.翻译下列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作者借写观赏西湖湖心亭雪景,表达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张岱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__________的山水游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更有痴似相公者/是日更定矣 B.客此/旦日,客从外来
C.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 D.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C.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之情。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1教育网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1cnjy.com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4)客此_____________
2.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标点变化之后语义上的区别。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景方法的不同。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对比阅读 。
1.(1)消失 (2)这 (3)怎么 (4)居住
2.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3.A句更能表现出天与云山水上下一白的效果。
4.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5.《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6.《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湖心亭看雪
2017苏教版 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鸟窝
新课导入
同学们,西湖如果在诗人心中是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朗读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掌握字词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长堤(dī)
毡(zhān)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挐:通“桡”,撑(船)、划。
通假字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
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概括段落大意
(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
(2-4),描绘了西湖雪景,以及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5),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志趣。
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是从哪种感觉来写的?
从听觉来写。
点明时间、地点。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写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的强烈。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
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新课讲解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已经有人在自己之前到了。
新课讲解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从“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分析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是日,更定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全
这,在此意为“那”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作者借写观赏西湖湖心亭雪景,表达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