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会复述课文,并知道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2.能辨识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复述课文,并知道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2.能辨识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在中国十七世纪六七十年代,列强用枪炮叩响中国的大门,战火连绵,家园被毁,妻离子散,多灾多难的中国百姓,放下锄头,拿起长刀,用不屈书写传奇,昏庸的封建统治者和只会敛财的官员,被炮声惊醒,只顾割地赔款,苟延残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穿过崇山峻岭,同一时期,在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也被战火波及,那里又是怎样一番场景,今天让我们跟随都德的脚步走进《最后一课》。
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相关信息。(学生展示,老师补充)
(1)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2)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学生认读字词。
体裁。
(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主要事件
。
三、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用第三人称复述;
按照图片的顺序复述;
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精读课文9--35段,圈点勾划,找出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提示:
平时
最后一课
课堂气氛
学生
服饰
老师
态度
语气
这堂课的内容
3.学生代表读23、24、25段,体会哈墨尔先生语言的内涵。
4.这是一堂
的课。
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主要的原因:对祖国的爱。
拓展延伸
你眼中的哈墨尔先生和小弗朗茨
他是一位
的老师,尽管
,他仍然
;
他是一位
的学生,尽管
,他仍然
;
阿尔萨斯人民是一群
的法国人,尽管
,他们仍然
。
小结
一场
的战争,
丧失
之权
一堂
的课,
道尽
之恨。
一群
的人,
迸发
之情。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识记重点字词。
2.完成《课堂内外》。
选做题
A以上课迟到为场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三个方面来表现人物。
B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探源释义】汉字很有趣。老师提供了《辞海》中“集”字“佳”部的注释:“佳:短尾鸟”。请你解释《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活动二:【妙联拾珠】对联很精妙。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______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上联,使之表现出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
) A.相
B.自
C.急
D.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