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5课《诗人谈诗》(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5课《诗人谈诗》(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8-18 15:27:37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学设计
课题 诗人谈诗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知识目标 1.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2.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重点 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预设: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石壕吏》……)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很著名的诗歌。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思维发散。 由诗歌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 曾卓(1922—2002),原名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他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其诗歌创作的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2.介绍鲁藜 鲁藜(1914-1 ( http: / / www.21cnjy.com )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3.自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4.积累字词。旷野(kuànɡ) 鲁藜(lí) 门槛(kǎn)   曙光(shǔ) 乍(zhà)然 眺望(tiào)   5.字词解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  曙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6.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意思。(1)《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一部分(1):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  第二部分(2—5):作者阐发了诗歌的意境,探索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  第三部分(6):作者简练而准确地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意境”。(2)《一个深夜的记忆》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二、精读感悟(一)《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A.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B.诗人曾卓评论《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意境是“宁境而深沉”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宁静”体现在哪里,又为什么说它“深沉”。①对深夜月光的描写,“河岸被山影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是从静态方面表现宁静;风吹“月亮的弓弦”,“黎明的音响”,“有星流过旷野去”,从视觉、听觉的动态方面烘托夜的宁静。②“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的意境深邃,含蕴丰富。C.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很偏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喜欢这首诗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战斗洗礼的诗人纯净、乐观的心。 D.理解主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文章,作者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E.解释概念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二)《一个深夜的记忆》  A.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B.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   为什么说成是“流”?这当然是诗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像是”的感觉。但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唯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C.《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D.《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E.问题探究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讨论: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F.概括诗歌的主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知作者。了解鲁藜。自主学习,相互探究。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分析。读中感悟。把握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偏爱的原因。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名词的概念。精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流”字的妙处。体会“仿佛”一词的妙处。理解诗句。思考并回答问题。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感觉到”在诗句中的双重含义。 介绍作者。介绍鲁藜。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理清课文的思路。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解释“意象”和“意境”两个名词的概念。结合诗句,引导学生思考。抓住重点字词详细分析诗歌。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概括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旷野(kuànɡ)  山峦(luán)  笼(lǒnɡ)罩  弓弦(xián)2.填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诗人_______。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论。 3.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④)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从推荐阅读的诗歌中选择一首反复诵读,并写下500字左右的评论。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诗人谈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诗人谈诗》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鲁藜(  )  门槛(  )  曙光(  )  乍(  )然 
  2.词语解释。
笼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曙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B.诗歌具有强烈的感彩。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C.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D.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
  ③ 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
 
二、课内阅读。
一个深夜的记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 ( )
②有星流过旷野去 ( )
③河岸被山影压着 ( )
4.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欲借泥土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对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说明一般人不很了解这一首诗。
B.说明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特别。
C.说明这一首诗的主题思想比较深沉。
D.说明我对这一首诗有独特的感受。
6.下面一段话描述了诗歌中的一些诗句的意境,说说加横线的句子描述的哪一句诗。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 ( http: / / www.21cnjy.com )野:起伏的山峦,河岸的山峦的巨大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对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21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从门槛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21cnjy.com
(1)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请默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说不同在哪里吗?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说说评论者曾卓为什么会偏爱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lí  kǎn  shǔ  zhà 
2.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曙光: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课内阅读。
1.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2.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www.21-cn-jy.com
3.①“流”字以动写静,表现了月光的柔美。
②“流”就是“划”的意思,以动写出了夜的宁静,也写出了星星的美,告诉我们,夜虽深,但在行进,黎明终将到来。2·1·c·n·j·y
③“压”有一种沉重感和压抑感,表现出山峦黑影的巨大和夜的宁静,体现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4.这首诗是告诫人们要甘于做普普通通的人,做实实在在的事,不要孤芳自赏,不要自视太高。
5. D
6.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
7.(1)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诗人谈诗
苏教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鸟窝
新课导入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
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石壕吏》……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鸟窝
新课导入
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很著名的诗歌。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他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其诗歌创作的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曾卓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鲁藜
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鲁藜
新课讲解
积累字词
鲁藜(lí)
门槛(k n) 
曙光(shǔ) 
乍(zhà)然  
眺望(tiào)
旷野(kuàng)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
乍然:
山峦:
眺望:
笼罩:
曙光:
洗礼:
忽然;突然。
连绵的山。
从高处望远处看。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①清晨的日光。②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新课讲解
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意思。
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
(2—5):作者阐发了诗歌的意境,探索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
(6):作者简练而准确地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盼望长夜结束。
渴望黎明到来。
回到现实中来。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诗人曾卓评论《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意境是“宁境而深沉”的,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宁静”体现在哪里,又为什么说它“深沉”。
①对深夜月光的描写,“河岸被山影压着”,是从静态方面表现宁静;风吹“月亮的弓弦”,“黎明的音响”,“有星流过旷野去”,从视觉、听觉的动态方面烘托夜的宁静。
②“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的意境深邃,含蕴丰富。
新课讲解
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很偏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喜欢这首诗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战斗洗礼的诗人纯净、乐观的心。
新课讲解
理解主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文章,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新课讲解
解释概念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
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为什么将“流进门槛”的月光误认为是“阳光”?“阳光”还有别的意思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揣摩下列各诗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①月光流进门槛
为什么说成是“流”?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②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仿佛”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像。
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③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唯一的”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解放战争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的。“我”对描写对象的认识、感情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一个深夜的记忆》先写月光引发的错觉,再写“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再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觉得“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种变化过程,表达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赢得光明的乐观情怀。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新课讲解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讨论:仔细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
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新课讲解
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旷野(  )  山峦(  )  
笼(  )罩  弓弦(  )
2.填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_______。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的评论。
曾卓
鲁藜 一个深夜的记忆
kuàng  luán 
lǒng  xián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3.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
 ①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②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穆旦《旗》)
 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从推荐阅读的诗歌中选择一首反复诵读,并写下500字左右的评论。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诗人谈诗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 压 静中有动
21jycn.com
21世纪教育网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