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北伐战争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北伐战争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03 21: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15课 北伐战争情境导入情境导入上面图片是黄埔军校的校门旧址。黄埔军校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为己任的新民一代军人。
你知道黄埔军校是怎样建立的吗?你知道哪些革命前辈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自主学习1、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3、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4、找出有关北伐的相关信息。(目的、主要对象、总指挥、重要战役)
5、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6、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7、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9、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原因孙中山:
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寻求支持的力量共产党:
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合适的人选。1923年6月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1924年1月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广州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广州黄埔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孙中山(创建者)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北伐战争 直隶广东广西湖
南安
徽山东黑吉辽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湖北兵力20万兵力35万兵力20万广东广西 国民政府
兵力约10万
北伐战争进军示意图 直隶广州桂林长沙安
徽山东黑吉辽武昌上海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英雄军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主要战绩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农民武装队伍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
建立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进步人士,叛变革命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南京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1928年底,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3.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汪精卫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4.再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合作探究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国民党方面:辛亥革命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先后领导多次革命活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孙中山为了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支撑力量;共产党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遭受挫折,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寻找同盟军。正当孙中山为寻求革命道路而深感苦闷、彷徨之际,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孙中山是一位具有崇高威望和久经风雨考验的革命领袖;国民党在当时是代表进步力量的政党,社会影响大。合作探究 2、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结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小结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同步练习1、北伐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在( A )
A.湖南、湖北 B.江西、江苏  
C.福建、浙江   D.广东、广西
2、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D )
A.南昌起义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同步练习3、黄埔军校的校门上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在发生了一个事件之后,有人将对联中的“请”和“勿”进行了调换,你认为这一事件应是( D )
A.誓师北伐
B.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C.北伐军攻克武昌
D.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同步练习4、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的“国民政府”的地点是(C )
A.广州 B.武汉
C.南京 D.北京
5、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C )
A.袁世凯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