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春末闲谈》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春末闲谈》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3 21: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春末闲谈鲁 迅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脉络。
  2.明确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态度,理解本文的文旨。
  3.了解本文的论理方式及鲁迅杂感讽刺艺术的一般写法。  教学重点
  1.本文脉络的梳理。
  2.本文文旨的归纳与理解。
  3.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细腰蜂捉青虫”与统治者统治奴役人民的相似性。
  2.本文文旨的归纳与理解。
    教学方式
  探讨、总结。
     【教学过程】
  一、预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
  1.借助工具书,把有关字词的读音读准,意思弄懂。
  2.从学过的鲁迅文章中体会其语言风格特色。
  3.借助历史教科书或网络了解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的思想现状。
  4.探讨文章所写主要意思。  二、课堂教学
  (一)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
  棘(jí)手   螫(shì)针   机械(xiè)
  窠臼(kē) 精髓(suǐ) 瞥(piē)见
  弊病 蹩脚 林阴路
  反朴归真 旷达 负屈衔冤
  衔枚疾走 宛转  2.鲁迅的语言风格特色
  鲁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的杂文犹如语言的宝藏。鲁迅杂文语言的尖锐性、形象性、抒情性、哲理性、讽刺性、音乐性,语言的生动、诙谐、犀利,用词准确精当,句式灵活多变等,都是值得当代高中生学习借鉴的。  3.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的思想现状
  《春末闲谈》选自鲁迅1926年10月30日编写的论文集《坟》。1925年4月17日至24日,鲁迅组织文学青年创办了《莽原》。关于创办《莽原》的目的,鲁迅后来说:“我很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4月22日他先写了《春末闲谈》,发表于《莽原》周刊的创刊号,29日,又写了《灯下漫笔》,在第二、五两期上连载,后都收入《坟》。  本文写于1925年4月22日的北京。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出现了一群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平凡具体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二)研习文本
  1.整体感知
  (1)阅读文章并研讨
  ①作者“闲谈”了哪些内容?
  ②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③作者对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做了怎样深入的思考?
  (2)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对“细腰蜂捉青虫”国内外的不同看法。
  第二部分(4-6):古今中外统治者的统治之道都不能使被统治者不思考自身的生存状态,陷入被奴役被控制的境地而不反抗。
  第4段:指出我国的圣君贤臣的黄金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是“麻痹术”不奏效。(可悲的铁证)
  第5段:揭露从古至今统治者的理想与他们的统治方法之间内在的矛盾,从根本上揭示了其方法必然失败。  第6段:指出外国统治者“治人之道”失败的原因在于“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第三部分(7-8):统治者的梦想终究只能以失败告终。
  2.重点研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1)第2段中“慈母教女”和第3段中“细腰蜂……是很残忍的凶手”有什么联系?  “慈母教女”是给人的假象,“细腰蜂……是很残忍的凶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这就把统治者不管挂着任何美名的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形象的揭示出来。
  (2)“细腰蜂的毒针”指什么?
  使被统治者不反抗的手段方法。  (3)“细腰蜂捉青虫”与统治者统治百姓有什么联系?
  细腰蜂用刺来麻痹青虫,统治者鼓吹腐朽的理论思想来麻痹百姓。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批判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意识中的糟粕。(各种形式的奴役压迫)
  小结:
  作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4)第4段中和E君的交谈有何作用?
  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曾有过这种想法。
  (5)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使得被统治的人民群众心甘情愿地被统治而绝不会做出反抗。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6)文章第6段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意在阐明:无论中外统治者都不能控制人民思想。
  (7)如何理解第7段中的“三恨”?
  反语,表面上说恨造物主没有创造出有利于统治人民的法宝。实际上是讽刺了统治阶级的异想天开。
  (8)文章结尾引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有什么作用?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
  点明中心,强调使用任何控制术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9)作者为什么要正话反说?
  受所处时代背景形势的影响。(详见写作背景)  3.总结:
  (1)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人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作者通过联想这一手段,将生物界现象导入社会现象,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所施行的残酷手段,这便是精神“麻痹术”。  (2)这篇杂文充满了的知识性、趣味性。细腰蜂的叙写使文章析理严密透彻,说理形象化,使文章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以细腰蜂的毒针来比喻封建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显得新奇贴切。
  4.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