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汉家寨张承志 1.作家作品
张承志,回族,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清洁的精神》。作家和背景 2.写作背景
1989年冬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1993年9月,他发出了“今天需要抗战文学”的迫切呼声。这一段异国经历,直接构成了他“抗战文学”吁求的导体,并对其抗战文学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写道:“中国面临的危险形势,以及我在北京感到的中国文化可怕的堕落,这种形势,是我无法挣脱近乎暴怒的一种激动。”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 神》。《汉家寨》选自《清洁的精神》。作者在本文中强烈地呼吁我们坚守家园、故土,乃至文化、信仰。 基础过关褶 曝 晒
脚踝 晕眩
俯瞰 白炽
咀嚼 砦(zhě) (pù)(huái)(kàn)(jǔ)(jué)(chì)(yūn)(xuàn)(zhài) 六合:伫立:荟集:嶙峋:俯瞰:峥嵘:决绝: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长时间地站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聚集。俯视,从高处往下看。非常坚决。高峻。结构图示 “我”虽然离开了汉家寨,但“心中涌起一股决绝的气概”。这“决绝”是什么意思?作者的这种情感来自何处?又向何处延伸?
提示 “决绝”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我”从千里孤绝的汉家寨,从无言的老汉,特别是从穿着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身上,感到人需要一股“坚守”的精神,感到必须坚守自己的正确选择和信仰,才能义无反顾地前行。
这种“坚守”的精神向着作者以后的生活长旅不断延伸。无论“我”日后到了美国,到了日本,还是别的地方,“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因为,汉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凭借的就是这种坚守精神。重难突破 阅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提示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灵。 考点链接
分析人物形象
解读 分析典型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肖像描写。二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三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就像人的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提示 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 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 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其实质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颠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又可能是什么?
提示 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 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
作者的坚守:坚持理想主义,坚持对人道主义、终极思考与心灵回归的探讨,坚持“良知和艺术”,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与老人和小女孩相同的是坚持一种生活态度,不同的是具体内容。 通过对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的描写,作者展示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历经千年而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也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固守”,作者也倡导我们的民族多一些坚守精神。主旨归纳 1、独具特色的语言
沉郁、凝重的语言给文章带来了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对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写作技法 2、变幻交错的时空结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书的首句首创了一种特殊的时空结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伍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运用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容纳了未来、过去、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里。本文有两处运用了这种结构方式。第2段:“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四顾无援。”第8段:“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第28段:“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3、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那就是,坚守精神与汉家寨、汉民族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起,与民族精神水乳交融。
4、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作者从渐行渐近汉家寨到零距离接触汉家寨,一路走来,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从繁盛到荒僻,写的是荒凉的景,抒的是寂寥的情;再到渐行渐远地离开汉家寨,却再也无法忘记汉家寨。永别了汉家寨悲凉严峻的风景,却深味了汉家寨人坚守的精神。作者自始至终都将笔力凝聚于对汉家寨的描写上,而感情的抒发是寓于其中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课题拓展 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