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报任安书(节选)》 (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报任安书(节选)》 (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3 21:2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 明·孙执升《评注<昭明文选>》古今评价 《报任安书》书成之前死,与蝼蚁无异忍辱负重,成就事业圣贤多是如此借著书偿前辱之债之所以隐忍苟活,只为完成《史记》研习品读具体梳理如下: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1)
第二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2、3)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4、5)
第四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6)分析第一部分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象牛马一般供人驱走的仆役拜两拜陈述己任,任务怨恨,埋怨动作行为的对象采用世俗之人见责。“为之责”赏 析 “天下奇文”报任安书任 安司马迁:慎于接物,推贤进士: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本段重点词、句:谦敬词:辱、幸
固定用法:教以—以……相教
古今异义:意气、勤勤恳恳
活用:固陋
其他:若、相第二部分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
流俗之所轻也
与蝼蚁何以异
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
为世俗之人所轻视。跟蝼蚁(之死)在什么地方有不同呢?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素所自树立使然
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
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
终于去死而已。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
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
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
定计于鲜也。
《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
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这是说士人的节操
不能不鼓励劝勉)这是(人)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
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
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弱,形也。审矣,
曷足怪乎!
已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
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怎能不受侮辱呢?
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这不是太晚了)?本节重点词、句:
虚词:固、若、于、用、而、以
通假;箠-捶、剔-剃、 以-已、罔-网、
   枪-抢
活用:倡优、渐、不辱先、受辱
其他:若、比、或、吏、拘
句式:与蝼蚁何以异?
   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安在其不辱也?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赏 析 “天下奇文”报任安书任 安司马迁:慎于接物,推贤进士: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地位卑微,死不足惜奇耻大辱,无颜苟活身处困境,走向衰落忍辱偷生,古今一体文传后世,隐忍苟活身处逆境,期望成功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自身的遭遇苟活的原因抑郁、激愤极度的痛苦因 为所 以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三层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léi)绁(xiè)之辱哉?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陷入牢狱的侮辱呢!我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原因,是因为我遗憾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本节重点词、句:
虚词:乃、且、且夫
实词:顾、念、隐、恨、辞、私心
句式:兄弟之亲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翻译下面一段文字: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儿们该如何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 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何况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分两个层次。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胜shēngshèng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
予观夫巴陵胜状
终不能加胜于赵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尽禁得住优美胜利优秀盛大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左丘明失明后,才写出了《国语》;(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
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xiàn)。
就像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分两个层次。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yì)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
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yùn)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
这两段的重点词、句:
虚词:盖、而、乃、终、以、诚、凡、虽、是以、厥
通假:摩-磨、底-抵
活用:垂
重点实词:为作、行事、就、会遭、通其他:百三十
句式:屈原放逐
   《兵法》修列 第四部分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且负下未易居,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
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
无乃与仆私心剌(là)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
适足取辱耳。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
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
本段重点词: 虚词:以、故、且、虽 重点实词:通、要之、不信 活用:曼辞 句式: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