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考试范围:必修1。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止于公元前221年,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表述准确的是( )
A.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期至公元前二世纪前半期
B.公元前七世纪前半期至公元前二世纪后半期
C.公元前八世纪前半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后半期
D.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前半期
2、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中,氏族、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很快消失,相反,这种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能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4、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后世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称为“法律圣经”的古代法律文献是( )
A.中国《法经》
B.古罗马《民法大全》
C.英国《权利法案》
D.美国1787年宪法
5、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6、据外媒报道,英国王室凯特王妃于英国时间2013年7月22日下午16时24分,在伦敦圣玛丽医院生下一名7.6斤男婴这是威廉与凯特这对皇家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如果小乔治将来成为国王,将会成为英国的乔治七世。你认为他即位后( )
A.可以修改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法律
B.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C.依据《权利法案》履行国王职责
D.可以决定英国的财政预算
7、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是因为他( )
①是政府首脑
②掌握行政大权
③不受议会监督
④是国家元首
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导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B.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
C.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D.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选举产生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 )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B.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
C.清政府的腐化堕落
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1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
C.陈独秀、李大钊
D.孙中山、黄
兴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做主人
B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制度
C.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2、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13、中国近代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其思想主张是
A.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14、某同学在网上搜到的某一历史事件的关键词是“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
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 )
A.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C.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16、在总结一次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你认为列宁总结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7、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18、据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D.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1971~1980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多达69个,超过了1949~1970年。与这种局面出现无关的一项是( )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C.中美关系改善并且走上正常化
D.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显著变化
20、1971年7月6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并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这意味着( )
A.美国放弃了“两个中国”提案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美国政府的外交思维发生了变化
D.新中国开始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21、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 )
A.缓解了欧洲燃眉之急
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D.为美国培养了一个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
2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
B.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曾发表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这一言论表明美国( )
A.在经济领域宣传意识形态
B.直接与苏联展开敌对斗争
C.正式开始实施其遏制理论
D.企图掌握全世界经济霸权
25.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谴责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种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希望提供机会使世界经济体系发生结构变化,以便满足贫穷国家的紧迫需要,加强它的独立,使世界经济有更为迅速和更为均衡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不结盟运动( )
A.主张和平原则解决国际问题
B.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而在中国帝王体制之下,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如前135年,汉武帝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同时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在私有财产观念上,古代罗马与中国有明显差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差异的政治、经济根源。(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2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4分)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2分)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2分)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2: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材料3: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分)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4分)
(2)材料2的图中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一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6分)
(3)材料3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2分)
第二次月考卷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
CACBA
6---10
CBBBD
11---15
CBBDB
16---20
BDADC
21—25
CBCAB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政治: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古罗马实行贵族共和制。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而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4分)
(2)注重证据的原则;合理而有节制地使用拷问。(2分)
影响: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6分)
(3)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利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2分)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2分)
27、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问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外交思想:民间先行,贸易先行,以民促官。(2分)
影响:促进了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与经贸交流;为后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3)不正常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2分)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4分)
28、【答案】(1)变化:农业人口逐渐减少。(2分)
原因:英国农村开展了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民丧失了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沦为自由劳动力,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了城市人口。(2分)
关系: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实现了工业化。(2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得到了发展;反过来城市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2)1870年前后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6分)
(3)特点:1978年之前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后进程加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