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
时间
地点
7年级(105)办
召集人
课题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时
1
课时总第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制工具、牛耕等的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师讲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
2分钟
1)、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讲述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出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2)、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3.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8分钟左右1)、出示自学提纲1、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何时出现 何时推广?有何作用?2、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起到什么作用?3、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是什么?4、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封建制度是怎样一步步确立起来的?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3、教授内容:探究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春秋以来,土地私有,铁制农具和牛耕先进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开垦私田并出租成为地主阶级,租种土地的人成为农民阶级,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开始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探究二、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成功了
一场变革成败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探究三、封建制度是怎样一步步确立起来的?生答:
教师总结: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产生十亿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末期,土地私有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是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4、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铁制工具、牛耕等的使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四、巩固新知,学会运用
13分钟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高题。2.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3.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
7
课精选题。4.学生自主预习第8课内容
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记录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意义
二、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修建的时间、
人物
、地点、
作用、三、商鞅变法1背景
时间
人物
2内容
作用
意义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