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
[目标定位]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及分类.2.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及计算摩擦力的大小.4.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一、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大小:当相对运动趋势增强时,静摩擦力也随着增大,但有一个限度,这个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而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Fmax之间,即0<F≤Fmax.
想一想:
若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则一定受弹力作用吗?
答案 一定;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接触且挤压;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所以受到摩擦力时一定受到弹力作用.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大小: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F=μF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有关.
想一想:
跑步时,脚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如何?
图341
答案 跑步时,脚和地面接触的时间内,脚并没有和地面发生相对运动,因此脚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方向和人的运动方向相同.
一、对静摩擦力理解
1.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是粗糙的.(2)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3)两物体在接触面上有正压力(弹力).
2.大小:
(1)静摩擦力具有被动性,即其大小总随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与正压力大小无关.
(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Fmax,静摩擦力的范围是0图342
(3)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根据平衡条件法求解.如图342中水平力F=1
N、2
N、3
N时物块没有运动,静摩擦力大小分别为1
N、2
N、3
N.
3.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必定和接触面相切,总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注意:(1)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2)静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图343
如图343所示,货物被传送带由低处传送到高处的过程中,(传送带匀速转动,货物和传送带相对静止)此时,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运动方向相同,是动力.
例1 (2013浙江高一期末)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在物体间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
D.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解析 当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有可能产生静摩擦力,A错;受静摩擦作用的物体有可能是运动的,比如人走路时,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B错;在物体间压力一定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变化,但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C对;静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D错.
答案 C
借题发挥 通常情况下,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此时静摩擦力是阻力;但静摩擦力的方向也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此时静摩擦力作为动力.不管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其方向一定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不管静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其一定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
图344
例2 如图344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靠在竖直粗糙的墙壁上,且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mg,方向竖直向上
B.若木块静止,当F增大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之增大
C.若木块沿墙壁向下运动,则墙壁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μF
D.若开始时木块静止,当撤去F,木块沿墙壁下滑时,木块不受滑动摩擦力作用
解析 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与mg平衡,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B错误;木块沿墙壁向下运动,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大小为μFN=μF,故C正确;当撤去F时,墙与木块间无弹力,则木块不受摩擦力作用,故D正确.
答案 ACD
二、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两物体间有弹力;(2)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发生了相对运动(滑动).
2.大小:(1)两个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与正压力FN成正比,即F=μFN.
(2)对公式F=μFN的理解与应用
①公式中的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反映接触面本身的特性,与接触面的材料、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受力情况均无关,没有单位.
②公式中的FN是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俗称“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压力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③滑动摩擦力F大小与FN成正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图345
3.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两物体的接触面相切并且跟它们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注意:(1)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并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例如:物体A、B都向右运动,速度分别为vA=1
m/s,vB=2
m/s.
则A受到B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1,是动力;B受到A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2,是阻力.
例3 (2013~2014吉林高一月考)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压力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有滑动摩擦力一定有压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上的压力垂直
D.只有运动物体才受滑动摩擦力
解析 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有三个:正压力(相互接触且挤压)、接触面粗糙、发生相对滑动,缺一不可.由产生条件可知,A错,B正确.滑动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而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所以滑动摩擦力方向跟接触面所受压力垂直,C正确.如擦黑板时,黑板是静止的,但相对黑板擦是运动的,也受滑动摩擦力,所以关键是“相对运动”,故D错误.
答案 BC
例4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如图346所示,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推力F.(取g=10
N/kg)
图346
(1)当推力大小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推力大小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物体运动过程中突然把推力去掉,此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解析 在地面上,FN=mg,则滑动摩擦力(即最大静摩擦力Fmax)大小为Fmax=μFN=μmg=0.5×2×10
N
=10
N.
(1)当推力F=5
N时,FN.
(2)当推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则地面对物体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μmg=10
N.
(3)运动过程中把推力去掉,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其大小F滑′=10
N.
答案 (1)5
N (2)10
N (3)10
N
借题发挥 求解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时,要先判断物体是受到的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www.
《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及特点,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描述摩擦力概念和特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学情分析
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原因规律还不了解,所以本节课结合生活实例,以及实验探索对静摩擦力更进一步认识。
教学重点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的方向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对比归纳
教
具
木块、书、弹簧秤、钩码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及知识线索)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
实验一:把两本书一页一页交叉叠放在一起,用手拉两本书,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实验二: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最终停了下来,为什么?
【学生活动】受到了摩擦力
【教
师】分析:实验一中书在拉的过程中,两本书相对静止又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种摩擦力是静摩擦力。实验二中木块相对桌面运动,有力阻碍它相对运动,这种力为滑动摩擦力。本节课我们重点讲摩擦力中的一种类型静摩擦力
【板
书】3-1
静摩擦力
二、
展示目标,明确目标
目标见投影
三、
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问题设置1: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能产生摩擦力吗?
【学生活动】个别提问
【教
师】引导分析: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时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不受摩擦力
问题设置2:一个人用力推地面上的木箱,却没有推动。原因是什么?
图3.3-1
【学生活动】因为箱子受到一个阻碍它相对地面运动趋势的力
【教
师】引导分析:对,箱子除了受重力、支持力、推力外要达到平衡必须受一个力,那么这个力是摩擦力。假如接触面光滑,箱子会运动,所以箱子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时,把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教
师】总结静摩擦力的定义
【板
书】定义:
两个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探究一: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
师】引导分析:从前面的分析得知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学生活动1】
两物体接触并相互挤压
【学生活动2】接触面要粗糙并且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板
书】条件:两物体接触并相互挤压
接触面要粗糙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探究二:静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缓慢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1、当外力改变时观察木快的状态,并求出静摩擦力的大小。2、求出木块要动的瞬间的拉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探究,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及讨论结果完成表格
拉力
木块状态
摩擦力
木块+砝码(2个)
0.5N
静止
0.5N
1N
静止
1N
木块要动的瞬间(拉力的大小)
木块+砝码(3个)
0.5N
静止
0.5N
1N
静止
1N
木块要动的瞬间(拉力的大小)
【教
师】指导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在平衡态时静摩擦力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相等。继续增大拉力观察木块的状态,是不是拉力无限制的增大呢?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回答】不是,当增大到一定值时木块相对接触面运动。
【教
师】那么这时木块受到的还是静摩擦力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
师】在木块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最大的静摩擦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所以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静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0
<
F静≤
Fmax
【板
书】大小
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且F静=F(平衡时)
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静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0
<
F静≤
Fmax
【问题设置】1.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有关吗?
2.
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呢?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数据思考讨论:
【教
师】引导学生分析:从上面实验数据分析知两次试验中木块与接触面的正压力不同但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由此得出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物体在动的瞬间拉力的大小不同,即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并成正比。
探究三:
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教
师】从图3.3-1中看出:静摩擦力作用于箱子与地面的接触平面上,如果接触面是曲面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箱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的切点。
【板
书】作用点:沿着接触面
探究四: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
师】从图3.3-1中由二力平衡知:物体受到推力和静摩擦力,得知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板
书】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探究五:静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教
师】从图3.3-1中看出:木箱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但木箱没有动,由分析得知:木箱受到了静摩擦力的作用,那么静摩擦力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
【板
书】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
【问题设置】1.静摩擦力能不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
2.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言
【教
师】以课本传送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1.静摩擦力能发生在运动的物体之间,通常所说的静止以地面为参考系,通过传送带的例子看出:相对静止并不一定以地面为参考系,是与它相互接触并产生摩擦力的这个物体而言的。
2.通过传送带的例子看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是动力,从图3.3-1中看出是阻力。
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的要利用摩擦力如:车轮胎、鞋底等为什么有花纹?冰雪路上车辆为什么要套防滑链?有的要克服摩擦力如:自行车转动轴外要加上润滑油等。
【归纳总结】
本节课主要从静摩擦力定义
、
产生
条件、大小、作用点、方向、作用
效果几方面讨论。特别要注意静摩擦力是发生在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是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练
习】
1.有关摩擦力与弹力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有弹力一定有摩擦力
B.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C.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D.有摩擦力不一定有弹力
2.重量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40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从原地开始运动。由此可知: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如果用20N的水平推力推木箱,木箱所受到的摩擦力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止的物体间一定受静摩擦力
B.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
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趋势
D.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
【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P61
1、2题
预习下节课内容(滑动摩擦力)
【板书设计】
静摩擦力
定义
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产生
条件
两个物体接触,并相互挤压(弹力)接触面粗糙
接触的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大小
随拉力的变化而变化且F静=F(平衡时)
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静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0
<
F静≤
Fmax
作用点
沿着接触面
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
效果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
F《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运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知道动摩擦因数与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掌握求静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难点: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观察演示,总结
四、教具:
木刷,木块,测力计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一)质量为m的木刷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刷受几个力?大小、方向如何?各是什么性质的力?画出木刷受力示意图?
解答:木刷受重力和弹力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mg;还受支持力(弹力)作用,依二力平衡原理可知弹力FN=mg.受力图如图所示.
导出新课:如果用水平向右的外力F1拉木刷,使其滑动,观察木刷底下鬃毛的形状,这是为什么?再次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产生:观察上面的现象可知:毛刷与桌面接触,并且相对于桌面滑动,而桌面由于粗糙,在接触面处产生了一个作用于毛刷上的阻碍其相对于桌面运动的滑动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毛刷的鬃毛向着相对于地面运动的反方向倾斜,说明毛刷受到的摩擦力跟毛刷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相反.如图中F2所示.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里的相对运动是指相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运动.
如图所示:
(3)大小:
实验:将木块放在长方形木板上,用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再分别在木块上放置不同的砝码,仍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每次测力计读数及木块与砝码的总质量,填入表中
1
2
3
4
5
重力G
压力FN
摩擦力F
F/FN
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其中μ是比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
必须指出,滑动摩擦力是与压力成正比,而不是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在上面的实验中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只是特例,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并不等于重力,例如斜面上的物体,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以及相对速度大小(≠0)无关.
将上述实验中的木板换成硬纸板,重复实验,发现比例系数μ与前次不等,说明μ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表.
例题:教材第9页(例题)
(三)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用不大的力通过测力计水平拉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木块虽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仍静止,读出测力计读数,分析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几个力?
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除受到拉力以外,还受到了与拉力等大反向的作用力,这个力是桌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所谓“静”,是指木块相对于桌面静止.
继续增大拉力,木块仍处于静止状态,说明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1.产生:静摩擦力产生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且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保持相对静止的接触面之间.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
木块相对于桌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向左,即与物体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大小:静摩擦力总等于沿接触面方向物体受到的外力,而与压力无关.
在上面的实验中,增大拉力,发现木块静止到一定的时候就由“静”变为“动”了.说明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刚要运动时的外力,因此,静摩擦力F的值为
0<F≤Fmax
例题:粗糙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木箱,它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大于滑动摩擦力,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给木箱施一水平推力,推力大小由零逐渐增大,使木箱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画出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F′随推力F变化的图象.
当外力在小于F0以前,木箱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F相等,故图线为过原点的45°倾斜直线;当外力等于F0时,物体受最大静摩擦力Fmax=F0,以后物体开始滑动,且受滑动摩擦力F′=μFN=μmg不变,故图线为水平直线.
阅读课文最后自然段:静摩擦力常见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大小:F=μFN
滑动摩擦力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
大小:0<F≤Fmax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作用点:接触面上
(五)课外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三(1)、(2)、(3)、(4)
参考题: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思考题:
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摩擦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重力、弹力的基础上学习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也是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摩擦力也是三种常见性质力中最难的。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景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在今后学习受力分析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它甚至是整个高中物理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因此学好摩擦力,就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利于我们进行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体验—猜想—试验的顺序进行知识生成。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渐形成科学习惯。
该节知识既是力学的基础,也是组成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块“基石”,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正是由于教材内容的上述特点,本节课又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要充分用好该节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设计思路
首先从体验开始比如“搓手”引出“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等内容。再用“毛刷”试验进一步验证静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演示试验过渡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观察轴承,得出滚动摩擦力;同理得出“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再通过体会,提出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猜想,进而设计试验对其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变量,最终对试验进行分析,最终的得出结果。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活动应具有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的特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交流互动和共同成长的和谐平台和建立情感、心灵对话的场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同时在课堂中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苦与乐,高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充实注重学习过程;要完成这些目标,就必须摆正师生的位置,采用多元化的鲜活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层层深入的探索,紧凑和谐的步调,恰如其分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和高度投入的激情,运用适时的激励,充分激活物理课堂。以“问题导引,启发探索,互动交流、精讲释疑”为教学思路的自主型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努力做到“六要”:即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实验要让学生做、结论要让学生下。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帮助。只讲学生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帮助他们完成由“学会”到“会学”到“好学”的转变;从而通过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节就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正确认识摩擦力,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让他们正确理解摩擦力的规律以及运用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身边的物体(例如水杯、黑板擦、钢笔、橡皮、讲桌等物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问题: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回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问题: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
引导回答:与地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问题: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因为水杯受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
问题: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进行新课]
一、摩擦力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内容,叙述一下摩擦力的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frictional
force)。
二、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将两本书的书页依次交叠在一起,叠完后用力压一下书,提起其中的一本书,加一本书不会掉下。请一男生尽其力拉两本书的书背,也不能将两本书分开。
通过实验,学生感到很惊奇,为学习静摩擦力埋下伏笔。
提问:把一个很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小蚂蚁能不能推动?
学生:推不动。
提问:如果地面是光滑的呢?
学生:有的认为推动,有的认为推不动。
老师强调:到底推动推不动?
学生甲:推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要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比如一辆汽车,两三个人搬不动,但可以推得动。
老师:对,分析得太好了。在水平地面上是否推动物体,不取决于这个物体重量的大小。如果地面光滑,重力不会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如果地面粗糙,推力大于物体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就推得动,下面我们来研究静摩擦力。
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时候,是不是也可能产生摩擦力?
如图甲,小孩轻推箱子,箱子有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但他没有推动,箱子与地面仍然保持相对静止。根据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这个力与小孩对箱子的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个力就是箱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这时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static
frictional
force)。
1.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大小
在上面的问题中,小孩用更大的力推,箱子还是不动(图乙)。同样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箱子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还跟推力大小相等。只要箱子与地面间没有产生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的大小就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与推力保持大小相等。
提问:那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呢?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在拉力F增大到一定值之前,木块不会运动。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记(如图)。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Fmax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到F0。右图是拉力变化的示意图。你能不能看出木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移动的?如果用力的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做这个实验,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得到拉力变化的图线。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Fmax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所需的最小外力。
由实验得到:静摩擦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可见,静摩擦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化范围为:
0<F≤Fmax
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实际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直接关系。压力不变时静摩擦力大小可变,压力变化时静摩擦力大小可不变。
4.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易判断,原因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不易判断。实际上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时的相对运动方向,这样处理可以化“静”为“动”。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无必然联系。静摩擦力既可为动力,也可为阻力。
5.作用效果
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产生。
如静摩擦力的作用使拿在手中的东西不会滑落,把线织成布,用布缝衣服,也是靠纱线之间的静摩擦力的作用。
【课堂训练】
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AC
解析:手握住油瓶,油瓶不掉落下来,表明手对油瓶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跟油瓶受到的重力平衡──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瓶的重力(大小)决定;油瓶变重,它受到的静摩擦力必须随之增大,手握得紧一点,相应的最大静摩擦力值也就大一些,才能保障油瓶不会掉落下来;如果手握得不够紧,正压力不够大,最大静摩擦力小于油瓶的重力,油瓶就会掉下来.所以选项A正确;手握得越紧,手与瓶之间的正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值也越大;但这时油瓶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是与油瓶重力平衡的静摩擦力,是一个定值——等于油瓶的重力。可见,选项B错误,C正确;显然D也不正确。
【思考讨论】实际静摩擦力F与正压力F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实际静摩擦力F与正压力FN之间不成正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正压力FN不变,实际静摩擦力F可变;正压力FN变,实际静摩擦力F可不变。
【说一说】
能把线织成布,把布缝成衣服,靠的是纱线之间静摩擦力的作用。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皮带运输机把货物送往高处(图),也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你还能说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吗?
三、滑动摩擦力
1.概念
在前面的实验中,木块在木板上开始滑动后,拉力明显减小,表明摩擦力明显减小。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sliding
frictional
force)。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要产生滑动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
3.大小
【演示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更换实验条件,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拉动,同样维持其匀速运动,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发现比在桌面上的要大,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答:说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如果用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F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
F=μFN
其中μ是比例常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叫做动摩擦因数(dynamic
friction
factor),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也不同。动摩擦因数还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干湿状况等)有关。
指导学生阅读P59的《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μ、FN有关,而与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快慢及接触面的大小无直接关系。FN是正压力,不能与物体的重力值混淆。
【思考与讨论】
压力与重力相等的条件?
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有时近似认为两者相等。
4.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实验】将一张报纸放在讲台上,报纸的中部放黑板擦,用力将报纸迅速向外拉动,分析报纸、黑板擦各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
报纸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阻力,与报纸对讲台的运动方向相反;黑板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动力,与黑板擦对讲台的运动方向相同。但两者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都与两者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进行。
【课堂训练】
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在外力F1的作用下紧贴竖直墙壁,外力F1从零开始逐渐增大,作出物体与竖直墙壁间的摩擦力F与外力F1间关系的图象?
通过本题,引导学生注意,在确定摩擦力时须首先判断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两种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方法不同。还要注意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之间的区别。最后作出摩擦力F与外力F1间关系图象如右图。
说明:学生在初学静摩擦力时,往往认为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为纠正这一错误,
可先顺着学生的思路分析,得出当压力增大到一定值时,在竖直方向有静摩擦力大于重力,物体将沿墙向上攀登的荒谬结论,学生在一笑之中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例题
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连同木料的总重量为4.9×104N。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分析
雪橇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马对雪橇的拉力F1、冰道对雪橇的滑动摩擦力F2。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雪橇匀速前进。
由于二力平衡,匀速前进时马的拉力F1与摩擦阻力F2大小相等,即F1=F2。滑动摩擦力F2的大小可以由F2=μFN求出。其中FN是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它的大小等于雪橇的总重量G。钢与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可在表中查出。重量G是已知的,由此可求出F2,进而求出马的拉力F1。
解
G=4.9×104N,μ=0.02
雪橇匀速运动,拉力与阻力相等,所以F1=F2
F2=μFN
而FN=G
所以F1=μG
代入数值后,得:F1=0.02×4.9×104N=980N
马要在水平方向用980N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
除滑动摩擦外,还有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滚动轴承就是根据这一点制成的。
做一做
如图所示,为自行车的滚动轴承。把滚珠沾上润滑油后放入“轴碗”,外面压上“轴挡”,中间穿上轴,就成了滚动轴承。
拆卸一个自行车的滚动轴承,观察其结构,试着自己重新组装。
[小结]
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的难点在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计算等等。静摩擦力则更是一个难点集中的知识点,包括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力大小的判断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布置作业]
教材第61页问题与练习。
看阅读材料──流体的阻力。
以《没有摩擦的世界》为题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板书设计
3.摩擦力
一、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二、静摩擦力
1.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大小
静摩擦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它的极限值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可见,静摩擦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化范围为:
0<F≤Fmax
4.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
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滑动摩擦力
1.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处存在压力;④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大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F=μFN
4.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阻碍两物体间相对运动的进行。
F1
F1
F
Fmax
G
O《摩擦力》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静摩擦力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
对最大静摩擦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归纳法、类比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硅胶刷、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木板、定滑轮、滑块等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将两本书本的书页交叉合在一起,让两个力气大的男生互拉,是否能将两本课本分开;两名男生进行小游戏活动,全体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摩擦力,切入主题。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一、静摩擦力
【学生体验1】请你将手放在桌面上,向下按压,给手一个小
的推力,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
【学生体验2】手握装满水的饮料瓶或水杯,并让其与手保持静
止状态。
通过手体验的感觉引出静摩擦力,引导学生归纳静摩擦力的定义、条件以及方向
1、静摩擦力的条件
通过体验1、体验2引导学生对之前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说出静摩擦力的产生需要条件。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了解瓶子不动是手对瓶子有挤压,从而说出
弹力的条件,并知道接触面粗糙是产生静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师生对话
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说出:相对运动趋势;我们可以通过硅胶刷进行
演示,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相对运动趋势。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产生
(3)、两物体间发生了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的方向
通过课件重现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饮料瓶进行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并引导学生说出结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感受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准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利用两个常见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并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1)小孩推静止于地面上的木箱,木箱仍处于静止状态。(2)静止于斜面的物体A。
小结: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并与接触面相切。
3、静摩擦力的大小
让学生阅读教材P57页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合作拉弹簧秤,保持木块静止于长木板上,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并引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物体能否总保持静止,静摩擦力能否无限增大?
【问题2】我们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什么物理原理求出静摩擦力的大小?
让学生再次缓慢拉弹簧秤,观察最大静摩擦力产生于什么时候,并提出问题:最大静摩擦力与什么影响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例子进行猜想,并实验验证;巡看学生的实验情况,并进行实验指导和交流。并尝试回答问题:
【问题3】一般静摩擦力是否也随压力变化而变化?
【问题4】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举例分析:
将黑板檫按在黑板上静止,并受力分析,得出结论:静摩擦力不随压力变化;
小结:静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2、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推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
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0<
<
【例题分析1】下列各物与接触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试画出下图中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二、滑动摩擦力
【学生体验3】请你将手放在桌面上,向下按压,并向前滑动。
通过亲身体验,并阅读教材P58页的相关内容,结合上面的实验,然后说出什么叫做滑动摩擦,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根据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我们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怎样的.
接触面粗糙的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利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发生相对滑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1)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接触面不变)
一块
二块
三块
木块与桌面间压力
_
弹簧秤读数
得到:F∝FN
F=μFN
(2)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压力不变)
说明:动摩擦因数μ,大小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例题分析2】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狗拉滑雪板进行比赛,如图所示。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20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狗的拉力大小。(g取10m/s2)
板书设计:
一、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
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大小: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条件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