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战国七雄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介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争,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为什么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改革之路走得最成功的是哪一次呢?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商鞅变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商鞅变法的措施:
1、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2、
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制
6、统一度量衡
此法推行,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兼并六国打下基础。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惨死,只是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变法已经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
三、造福千秋都江堰
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湮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
1、概况:
时间:战国时期
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主持修建者:秦国太守李冰父子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2、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呢?
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结构和运作原理
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