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认知提要: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和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比较和阶段分析的方法,掌握各派学说观点的差异及其阶段立场,通过表格归纳,整合认识结构,通过选择一家观点批驳其他观点,学会运用知识进行驳论和论证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难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开场白引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的制度正在崩溃,新的制度正在建立,这时,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从不同的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中有批评反对。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情况吗?那么,就请随我一起来穿越时间的隧道,去领略两千多年前的那些大思想家的丰采。板书标题。
新课学习:
一、老子
1、老子的生平:P36,老子肖像。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和主张
a、“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顺应民心,尊重自然规律,从而治理天下。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产生出来的,所以他创立的派别称为“道家”。
b、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
方可以相互转化,如好与坏,老子有一句名言: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c、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P37,孔子肖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
“仁”
如何认识“仁”呢?
(1)个人要有高尚的情操。
(2)人与人要讲诚信,相互尊重、帮助。
(3)统治者要以德治国。
材料研读:P37,并回答问题。
积极意义:a、体现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剥削。
b、以德治民,有利于社会风化,发扬正气。
孔子的思想,后来由他的学生整理成《论语》。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影响远大。
想一想:今天,我们还有哪些道德规范受孔子的影响!(如:讲诚信、平等、公正、爱国、友善等)
3、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
(1)兴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
(2)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3)编写《春秋》,编订《诗经》
三、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
由学生看书P38并回答。
社会大变革: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这个社会大变革表现为:
政治上:封建制度确立,奴隶制度解体。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文化上:私学盛行。
2、百家争鸣的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及各个派别之间争论的局面。
“百家”是一个概数,形容派别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兵家。
3、百家争鸣的概况
由学生看书P38-39,注意派别,代表人、主张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任贤、节俭
道家
庄子
顺应民心与自然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兵家
孙武
打仗必须作好准备
孙膑
灵活多变的战术
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大变革、新旧势力的斗争非常激烈,而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须反映到思想领域,所以,才有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互相展开争论,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百家争鸣的影响
请一个学生阅读相关内容,P39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2)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书P39的思考题:
(各家各派聚众讲学,研究学术,促进了思想的发展,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举例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如政治主张与治国方法上:法治、中央集权等等。
如个人的为人处世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等等。
小结:
今天的课堂主要介绍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学们要掌握这么一些问题。
1、百家争鸣的背景
2、老子、孔子的思想主张。
3、百家争鸣的概况:包括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4、百家争鸣的影响。
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2、课后题P40
3、学法本课
课后反思:
初中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我在课堂上,着重讲述,思想文化的繁荣,既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而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也一定会反映到思想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