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自学兼讲授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乎”三个文言虚词。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读全文,学习第一段。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好为人师”,大家能说说它的意思吗?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自高自大,不谦虚。这是个用于贬义的成语,但却偏偏有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写了一篇专门叫人从师求师拜师的文章,并且一直留传到今天,这就是唐代韩愈所写的《师说》。
二、学生自读全文,最终能准确读出全文。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dou)
不(fou)
聃(dan)
经传(zhuan)李蟠(pán)
2、注意文中含“也”的句子,不读破句。
三、介绍本文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做官,中间曾几度被贬。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他和柳宗元等人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针对时弊而写,并因此而得狂名。但却在后世成为美谈,文中精辟的见解继承并突破了孔子的学说,具有进步意义。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其实自古便有崇师之风尚,如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我们看看韩愈怎么说。
四、学生自学,在自学本上完成自学导案(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要求:
1、解释划线的词语。
2、解释(1)-(3)三句话。
3、我们为什么要有老师?韩愈讲了几点原因?用原文回答。
五、讲评自学导案。
我们为什么要有老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必有师,这其实就是全文的观点句);2、教师这一职业便是“传道受业解惑”;3、人“孰能无惑”?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标准)。
六、再读第一段。
提醒:文意很酣畅,显示作者有理在胸的气势。此外,文中用到顶真的修辞,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师说》的第一段,掌握了这一段中的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翻译,并初步了解了作者对于从师而学的理由的阐述。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文本,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宣扬从师之道的。
七、布置作业:
读《三国》第十二回,完成阅读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段。
教学重点:自学导案的语言部分的掌握。
教学步骤:
读第一段,试背第一段。
完成第二段的自学导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要求:
1、解释划线的词语。
2、解释划长线的句子。
3、完成下表: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于其子
于其身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讲评自学导案:
完成表格: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智不及前者
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练习背诵第二段。
四、课堂小结: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三国》第十三回阅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四段,完成重要文言整理。
教学重点:
教学步骤:
学生巩固背诵第二段。
完成自学导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要求:
1、解释划线的词语。
2、作者为什么要举孔子和李蟠的例子,请分别说明理由。
三、讲评自学导案:
明确:作者分别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来论证,首先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继而用孔子之言,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样写,呼应了文首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以及第二段“古之圣人”的做法,且以古代至圣为例,最有说服力。而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
四、完成一词多义积累:
1、《学习与评价》第28页:传、焉、师、乎、其、于(30页)
2、特殊句式见于第30页第19题
五、课堂小结: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古文”指先秦散文。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正是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布置作业:(分两天完成)
1、背诵全文。
2、完成《三国演义》第十四、五回阅读。
附备课资料: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2、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乐师)作“姓”讲(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四、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表如下:
段
意
论
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1.不拘于时;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第一段: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第二段:
(l)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课堂小结: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全文的板书:
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结合实际
正反对比论证
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
师的
标
准
第三段回顾历史
举例论证
《师说》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
)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古之学者
2、句读之不知
3、小学而大遗
4、无贵无贱
5、小学而大遗
6、吾从而师之
7、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之
择师而教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及其所之既倦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4)吾从而师之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如:渔人甚异之。
四、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五、判断下列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不拘于时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附资料:
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或: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4)惑:传道、授业、解惑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5)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6)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三、特殊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