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件(27张PPT)+素材(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课 百家争鸣 课件(27张PPT)+素材(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06 12:22:2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老子孔
子庄
子荀
子道
家儒
家墨
家法
家墨
子韩

子晕!全是【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上称为诸子。 在大国激烈争霸,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时期,出现了两位思想巨匠: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孔子。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硕大壮实的主根,他们原创或编订的著述是中国传统之学最重要的经典。一、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老子出关老子思想: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学说记录:《道德经》 朴素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难——
长——
高——
强——
前——
生——易




死老子在世界《道德经》英文版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贡献: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畅想天地 孔子倡导的“仁”在当时社会适用吗? 儒家倡导教化人,春秋混乱,饭都吃不饱,谁听他教化?春秋之后是战国时代,是战争的时代,是武力绝对优先的时代,孔子所提提倡的 礼 仁 在当是不够有适用,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了,所以孔子一生不得志。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1)、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2)、编订《诗》《书》《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3)、在教学中,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 (4)、他的言论被弟子编成了《论语》。 儒家经典世界看孔子三、百家争鸣讨论: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百家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针对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待统治者采用。①根本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因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2、百家争鸣的形式
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主张,传播观点。
3、百家争鸣的中心话题
治国方略、统一方式、天人关系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平民圣人---墨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故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体现什么思想?不要为富贵动心,不能因为贫穷没地位就放弃自己的操守;不能屈服于暴力。做人要有尊严、节操。 战国末期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此外还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主张: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庄
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战国末期韩国人。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
2.希望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法家学派代表,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其中央集权的建议得到秦国国君的赏识。
孙武:兵家学派创始人,《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