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戊戌变法情境导入第1课时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甲午中日战争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材料说明了什么?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1894.7.251894.9.17清军进军路线日军进军路线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黄海大战 旅顺 威海卫战役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进援朝鲜。平壤战役打响后,负责防守城北玄武门一线,带病登城指挥二当部将劝他摘下红缨帽,脱掉黄马褂,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时,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穿朝服,就是想让士卒们知道我还在,这样他们就会同敌人血战到底。致远舰直冲敌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邓 世 昌生于1849年,卒于1894 年,近代著名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隅,黄海海战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英国人阿伦曾亲眼见过日军在旅顺的大屠杀,他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体现了日军的野蛮性和侵略性知耻而后勇丁汝昌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材料三: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议一议:①黄海海战中,谁先退出战场?②谁胜了?③李鸿章的命令及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日本 日本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內,不许巡海迎敌,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侵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1、内因: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寄希望欧美调停、主和、“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2、外因:
(1)列强默许或纵容;
(2)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马关条约》签字仪式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白银2亿两+3000万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马关条约》:企图独霸中国东北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法国德国日 本策划
干涉俄国支持
干涉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
干涉清政府还
辽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升级,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课堂小结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
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
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 的纺车,都蒙上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 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纺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A巩固训练1、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此次战役中,中炮牺牲和弃城逃跑的清军官员分别是 ( )
A、邓世昌、叶世超 B、左宝贵、叶志超
C、邓世昌、左宝贵 D、叶志超、左宝贵
2、《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3、下列帝国主义国家和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德国——山东 B、法国 ——两广和云南
C、日本——福建 D、英国——长城以北及新疆BBD情境导入第2课时 戊戌变法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新课讲解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的背景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为什么叫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新课讲解时间公车上书人物内容影响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拒和、迁都、变法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新课讲解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康有为新课讲解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梁启超新课讲解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探究研讨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新课讲解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新课讲解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新课讲解“法者,天下之公器一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新课讲解新课讲解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的高潮1、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新课讲解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开始新课讲解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百日维新新课讲解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探究研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中南海瀛台3、戊戌政变新课讲解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新课讲解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新课讲解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对于一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敢提及。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3.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1.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软弱性
妥协性探究研讨戊戌变法的影响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意义:新课讲解课堂小结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严重 维新变法 公车上书
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 宣传变法
救亡图存序幕失败高潮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唤起了民族意识的复苏,使更多国人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探究研讨典型例题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增加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A巩固训练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
①时务报 ②国闻报 ③知新报 ④直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政治制度”?应理解为? (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
C.在思想领域里开展新文化运动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