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07 00: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回顾.拓展一词语盘点读读写写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静谧 追随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演奏 探索 勤勉 漫游 亲吻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词语盘点读读记记
神奇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恶作剧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交流平台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我们以前学过《桂林山水》《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写景文章,都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真实生动地描绘,让读者体会到景物的壮观与美丽。而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山中访友》《山雨》两篇课文,不仅有作者对景物的真实描写,更加入了作者奇特的想象,使作者笔下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如《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把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等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并与之亲切交谈互诉心声,作者笔下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着鲜活生命的人,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山雨》一文,作者把山雨由远而近传来的声音比喻成一曲无字的歌谣,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草虫的村落》一文在运用丰富想象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作者首先将自己置身于静谧的田野之中,达到了忘我境界,然后运用了幻化想象法,追寻着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甲虫进入了幻想的世界,展开了奇异的游历。在草虫的村落里,作者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欣赏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喜爱之情。
类似这样的文章在课外读物中也经常看到,如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就是通过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昆虫世界。(1)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2)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交流心得日积月累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日积月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风)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飘落的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尝试理解诗句意思2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造物,指天。 2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尝试理解诗句意思3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3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尝试理解诗句意思4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秋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4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子,于是发出感慨: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沦落异乡的浪子,原本就思念故园,何况又在寂寞的深夜里,听到伤感的曲调,自然更加深了怀乡情愁。 尝试理解诗句意思4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尝试理解诗的意思5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5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向东飘去。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尝试理解诗的意思6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元稹zhěn)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6不是我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一年之中,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 尝试理解诗的意思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6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跃然纸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还知道其他描写大自然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趣味语文妙答“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位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注释: 俯:头低下。 仰:脸向上。
参考译文: 一片孤帆,一片单桨,一叶渔舟,一位老渔翁在江边悬钩独钓。渔人时而俯身,时而仰起,时而开怀大笑,天色已晚,一轮秋月映入江中,把江水染成了一片秋色。 一字诗妙在哪里?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陈沆所作。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一连用了十个数字“一”,十分恰当,十分精妙。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人物有动作,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垂钓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钓鱼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养神方法,也是有条件或由此爱好的老年人一种有益的娱乐活动,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正像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垂钓水边,优美宁静,青山绿水,明月高挂,清风拂拂,微波荡漾,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精神爽快。钓鱼时,俯身观鱼上钩,全神贯注,凝神静气,怡养耐性;一旦鱼儿上钩,仰身拉钩获鱼,那种欢笑、轻松之情,油然而生,其乐无穷。正是,一俯一仰一阵笑,百病千愁全消掉。 趣味链接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你还知道哪些趣味语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