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29 橘逾淮为枳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29 橘逾淮为枳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7 10:4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晏子,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以善于辞令、有外交才能著称。 晏子简介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橘逾淮为枳初读课文橘逾淮为枳预习检测理解字词句橘逾淮为枳预习检测积累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
坐:
其/实:2、通假字:
“曷”:
“熙”:同“何” ,什么同“嬉” ,戏弄犯……罪他们的/果实橘逾淮为枳预习检测积累重点词句1、判 断 句:
2、宾语前置句:

3、固定句式: 晏婴,齐 之 习 辞 者 也。(……是……)
圣人 非 所与 熙 也。 (……不是……) 何 以 也? (以何——用什么[方法])
王 曰:何 坐? (坐何——犯了什么罪)
曷 为 者 也? (为曷——干什么 ) 得无 …… 耶? (莫非 …… 吗?)橘逾淮为枳教学解读1、楚王要“辱”谁?“齐之习辞者” VS “习辞者”“齐人固善盗乎?”目的在于“辱齐”橘逾淮为枳时代背景2、 “辱齐”的缘由 齐国原来是大国,地位举足轻重,但那时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齐景公执政初期,很想励精图治,重现齐国的声威。这位青年君主做事情比较狂热,他曾在与晋国的会晤中喊出了“与君代兴”的话。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橘逾淮为枳时代背景2、 “辱齐”的缘由 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橘逾淮为枳教学解读3、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4、结果如何?没有羞辱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晏子5、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习辞者晏子的巧妙应对晏子的动作描写晏子避席对曰晏子的性格特点爱国机智、镇定自若、
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圣人对手(楚王)对晏子的评价司马迁对晏子的评价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同学们给晏子写几句颁奖词 晏子,你不卑不亢,面对楚王的侮辱,面不改色,妙语还击;你从容镇定,面对楚王的讽刺,不慌不忙,巧妙应答;你机智勇敢,以自己的聪明能干,运用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的高明策略,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你铿锵有力的话语永远响在人们的耳畔,你与楚王斗智斗勇的场面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让人回味无穷……楚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以为是,自不量力,
自知之明,自我开解。橘逾淮为枳表演带动挖掘文本,点评促进深度阅读。课本剧表演橘逾淮为枳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晏婴进言杀三士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①,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②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③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④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⑤馈⑥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于是三士皆论功争桃,最后“皆反(返)其桃,挈领而死。” 【注释】①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②长率:官长和下属。③器:人物。?④勍:qíng?刺杀?。 ⑤少:稍,只。?⑥馈:kuì?赠送。橘逾淮为枳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1、翻译下面这些句子。

①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
???????????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
②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除掉他们。???
③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经过他们面前快步行走表示敬意,三个人却不站起来。?橘逾淮为枳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2、晏子杀三士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今君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
3、你读完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
???????????????略?????????橘逾淮为枳 从这篇古文,我们领略了先哲的智慧,文言的美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采撷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萃取精华,反刍精髓,繁荣祖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橘逾淮为枳课后作业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翻译课文。
3、课外阅读《晏子春秋》(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