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白起王翦列传
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
《战国策:秦策一》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君列传》(共10张PPT)
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出现局部统一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国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川成为“天府之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内容)
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秦国的崛起
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
四川成为“天府之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
结晶
启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进步,要重视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韩、赵、魏
B.郑、宋、楚
C.韩、赵、燕
D.秦、齐、楚
2.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材料 :公元前356年,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请回答:
(1)材料中的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秦国
(2)如果你是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第几条最为不满 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国七雄及其主要战役,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国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地图的对比,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改革的精神品质。要顺应历史潮流去推动历史发展。体会李冰父子不畏艰苦为民造福的感人事迹,认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
2.教学难点: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语言导入: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乱不休;战国是一个勃兴的时代,儒道墨法,百家争鸣;战国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铁器牛耕,英雄辈出,这里有孙膑庞涓斗智斗勇;也有苏秦张仪合纵连横;更有商鞅变法影响深远,都江堰工程惠及至今。今天,让我们回到2500年前,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彩!
2.出示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观察图片,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学生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并且认知战国七雄。了解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基本史实。
3.从图片中做出红色标注的秦国展开本课内容。读书思考:为什么秦国能够统一天下?从而引出第一个重点——商鞅变法
4.播放视频《商鞅变法》,同时出示课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找学生读一读。通过对内容的讲解发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和先进性。
5.
提问:商鞅的结局如何?可以让学生回答,配合教材,体会商鞅大胆创新,为了变法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6.衔接转换,猜人物:二郎神杨戬,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从二郎神的传说引出李冰父子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
6.出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图,逐步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先进性,出示教学视频,体会都江堰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7.活动:如果你是李冰你将如何修建都江堰?从而学习李冰父子的艰苦奋斗精神。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梳理,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形成知识框架。
五、巩固提升:
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做题、并且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设计亮点:
1.导入部分:运用古代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学习,增强学生记忆,做到温故知新。
2.新课讲授部分:多次播放视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看视频动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问题探究的形式牢牢地将学生吸引在课上。
3.在课堂小结方面:增加同学生的互动环节,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书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自己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信息的能力
4.巩固练习方面:进行分层考查,既有难度较低的选择题,也有难度较高的材料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通过简单的习题测试将感性知识升华成理性知识。
5.教师结语方面:将学习历史的根本性和目的性呈现给学生,就是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为现实提供借鉴意义,明白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历史人物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但也要明白,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