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观书有感
谈话导入 简介诗人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静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 朱熹简介:(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初读古诗
过渡:朱熹堪称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个池塘边看书,眼前的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两首《观书有感》。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1、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2、诗只有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感受,谁能读出节奏来? ?3、诗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当我们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到诗的意境后自然而然就会了。解析生字词语鉴:镜子天光:阳光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渠:代词,它,这里指水塘哪得:疑问代词,为什么许:这样为:因为 明“诗眼”: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
2、细体会?浏览全诗,从哪里可以看出半亩方塘的“清”呢??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一鉴开??理解“鉴”,镜子。?理解“一鉴开”: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谁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这面打开的镜子里有什么??(2)理解“徘徊”?当微风拂过水面,这些景物仿佛活了起来,这是怎样一幅奇妙的景象呢?请看大屏幕。谁来描绘一下这一幅画面??老师也看到了一幅画面,出示诗。配乐朗诵。?我们刚才描绘的来回移动是诗中哪个词的意思?(徘徊)
(3)天光云影共徘徊??(来回移动,也可理解成闪耀浮动)?(4)此情此景,令朱熹思绪万千:他在思考: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谁来说说朱熹在想什么?(理解诗意)
(5)朱熹他明白了方塘之水如此清澈的原因:悟诗理 (2)学生各抒己见。?(3)此时此刻,这半亩方塘在朱熹眼里已不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指人的心智呀。(4)同学们,朱熹真不愧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之中,表面上是写方塘之清,其实暗喻了心智之明,源头活水暗喻了读书学习,水的清澈透明暗喻了心智的睿智豁达,所以这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哲理诗。这种借景喻理的写作方法使得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脍炙人口,千年不衰。同学们,这个时候请你再来读这首诗,你能读出韵味来吗?练一练。 指明3人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意味隽永的哲理诗熟记于心吧。?(5)赏析哲理诗的方法:入乎其内感受 ,出乎其外分析。刚才我们的读书过程就是入乎其内感受,要深入透彻地理解哲理诗还要找到诗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6)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这就叫读出韵味。)?(7)记住这个赏析哲理诗的秘诀,读。(1)这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令朱熹再一次思绪
万千,他由方塘又想到了什么?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天光云影”好比 。我会思考:人的心智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知识、智慧、学问 “源头” 比喻 ,“活水”比喻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我会思考: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新的知识书本你来评一评,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温馨小提示:可从修辞、写景、喻理等方面去谈。我会赏析: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哲理诗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其实,象《观书有感》这样精彩的哲理诗还有很多。 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哲人,在哲理诗的花丛里留恋往返,我们认识了它的深沉、认识了它的含蓄,更收获了我们一生的启迪。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希望大家向朱熹一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让自己才思不绝,思想永远活泼。
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 ?? ? ? ? ? ? ? ?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 源头活水 ? ?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 读书汲取 ? ? (喻理)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读书还是为人处世,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时时有积累,时时有补充。 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2.明诗意,悟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