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授课题目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有关的概计算。分离定律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分离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重
点
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有关的概计算。
难
点
分离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四、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及基因型、表现型的推导
1.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1)测交法(在已确定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子代结果分析(2)自交法:待测个体子代结果分析(3)花粉鉴定法待测个体花粉结果分析(4)单倍体育种法待测个体→花粉→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植株结果分析2.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导(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正推型)亲本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比例子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AA×AAAA全为显性AA×AaAA∶Aa=1∶1全为显性AA×aaAa全为显性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Aa×AaAA∶Aa∶aa=1∶2∶1显性∶隐性=3∶1Aa×aaAa∶aa=1∶1显性∶隐性=1∶1aa×aaaa全为隐性(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①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②隐性纯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③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直接判断(用基因B
、b表示)组合后代显隐性关系双亲基因型Ⅰ显性∶隐性=3∶1Bb×BbⅡ显性∶隐性=1∶1Bb×bbⅢ只有显性性状BB×BB,BB×Bb,BB×bbⅣ只有隐性性状bb×bb易错警示 测交与自交的应用范围:测交与自交的选取视生物类型而定:鉴定某生物个
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单。五、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异常情况1.不完全显性导致比例改变 例题1.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黑翅的比例最有可能是A.33%
B.50%
C.67%
D.100%2.显性或隐性纯合致死导致比例改变例题2.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B.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C.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教学后记:
PAGE
1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二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发展(A:知道)。(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3)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识记)。(4)
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重
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难
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RNA的结构:1、组成元素:C、H、O、N、P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3、结构:一般为单链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2)过程(看书)(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2、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过程:(看书)(3)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20种)能量:ATP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装配机器:核糖体(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产物:多肽链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四、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中心法则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巩固练习:1.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其中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的过程是( )。A.a和e
B.a和b
C.b和c
D.d和e2.下列关于密码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为64个B.一种氨基酸可有多种对应的密码子C.同一种密码子在人和猴子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D.CTA肯定不是密码子3..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1)①→②表示DNA转录 (2)共有5种碱基 (3)①②中的A表示同一种核苷酸 (4)共有4个密码子 (5)①→②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A.(1)(2)(4)
B.(1)(2)(5)C.(2)(3)(5)
D.(1)(3)(5)4下列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录和翻译都发生在细胞核内B.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C.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的一条链和mRNAD.一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
PAGE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授课题目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同步练习评讲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重
点
难
点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1、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体多少条
(
)A.2N
B.4N
C.N
D.3N2、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3、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同源染色体分离
B.着丝点分裂
C.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染色体复制4.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
)A.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
B.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C.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着丝点分裂,一个染色体变成两个染色体5.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它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含量,分别依次是
(
)A.24、12、12和24、12、12
B.24、24、12和24、12、12C.48、24、12和24、24、12
D.24、12、12和48、24、126.对减数分裂的下列描述中,揭示出减数分裂区别于有丝分裂的本质特征是
(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B.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C.有性生殖中配子发生的必经过程
D.是有性生殖物种保持稳定的关键之一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7.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基因重组现象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含有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不含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减数分裂的间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9.在蛙的繁殖季节里,若一只雌蛙产卵1000粒,雄蛙产生精子100万个,从理论上推算,雌蛙卵巢中的初级、次级卵母细胞和雄蛙精巢中的初级、次级精母细胞数分别依次为(
)A.1000粒,2000粒和25万,50万
B.1000粒,2000粒和50万,50万C.2000粒,1000粒和25万,25万
D.1000粒,1000粒和25万,50万10.一动物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分别是
(
)A.4,8,8
B.2,4,8
C.8,16,16
D.8,0,811.交叉互换发生的时期及对象是
(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②减数第二次分裂③姐妹染色单体之间④非同源染色体之间⑤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②⑤12.某生物体细胞内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方,a、b、c来自母方,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含a、b、c染色体的配子占
(
)1/2
B.1/4
C.1/8
D.1/1613.10个卵原细胞和5个精原细胞,如果全都发育成熟,受精后最多可能产生的新个体数目为
(
)A.5个
B.10个
C.15个
D.20个
教学后记:
PAGE
2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单元测验评讲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2.进行简单的遗传概率计算。3.掌握常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重
点
进行简单的遗传概率计算
难
点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杂交组合属于测交的是A.EeFfGg×EeFfGg
B.EeFfGg×eeFfGgC.eeffGg×EeFfGg
D.eeffgg×EeFfGg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高茎和黄粒
B.猫的白毛和狗的黑毛C.人的白化病和虎的白化病
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3.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
)
A.1/8
B.7/8
C.7/16
D.9/164.某成年男子是一种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他的下列哪种细胞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A.大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
B.精原细胞C.皮肤生发层细胞
D.某些精细胞5.
对孟德尔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B.豌豆是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C.豌豆在杂交时,母本不需去雄D.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6.
已知家兔皮下的白色脂肪对黄色脂肪为显性,将纯种的白脂家兔和纯种黄脂家兔杂交,生下仔兔,喂以含叶绿素的饲料时,仔兔的皮脂为黄色,否则为白色,这说明
(
)
A.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不同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7.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②
D.②③④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8..一对夫妇不是白化病患者,其第一个孩子已确诊为白化病患者.则他们第二胎所生子女中白化病几率是
(
)A.25%
B.50%
C.75%
D.100%9.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A.BbCc
B.Bbcc
C.bbCc
D.bbcc10.
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A.aa和AA
B、AA和aa
C、aa和Aa
D、Aa和aa11.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t)是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是隐性,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有两种病的机率是A.1/8
B.1/4
C.3/4
D.1/212.一正常女性与一色盲男性婚配,生了一个白化病色盲的女孩。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A.AaXBXb
、AaXBY
B.
AaXBXb
、aaXbY
C.
AaXBXb、AaXbY
D.
AaXbXb
、AaXbY
13.人类的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表现都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A.男孩,男孩
B.女孩,女孩
C.男孩,女孩
D.女孩,男孩14.人类某种遗传病的患者,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二倍,致病基因可能是
A.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
B.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D.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5.
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工程,成功地把一位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那么,她后来所生的儿子中(
)A.全部正常
B.一个正常
C.全部有病
D.不能确定
教学后记:
PAGE
2基因在染色体上
授课题目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练习评讲
拟
课时
第
课时
三维目标
⑴
知识方面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⑶
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重
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
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1.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正确叙述是
(
)A.DNA分子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B.每个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C.DNA分子只含有一个基因
D.基因不同,其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2.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红眼对白眼是显性
B.眼色遗传符合分离规律C.眼色和性别表现自由组合
D.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人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X、Y性染色体同时存在于
(
)A.卵细胞
B.精子
C.极体
D.体细胞4.父亲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不色盲儿子,该儿子多出的X染色体来自
A.卵细胞
B.精子
C.精子或卵细胞
D.精子和卵细胞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DNA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1个DNA分子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D.以上叙述均对6.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A.果蝇的精子只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基因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一个7.下列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的是
(
)A.间期复制行为
B.合成蛋白质时转录与翻译C.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在减数分裂后期自由组合8.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9.正常双亲产下一头矮生雄性牛犊,以下解释不可能的是
(
)A.雄犊营养不良
B.雄犊携带了X染色体C.发生了基因突变
D.双亲都是矮生基因的携带者10.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基因组合A不存在,不管B存在与否(aa
Z—Z—或aa
Z—W)A存在,B不存在(A
ZbZb或A
ZbW)A和B同时存在(A
ZBZ—或A
ZBW羽毛颜色白色灰色黑色(1)黑鸟的基因型有
种,灰鸟的基因型有
种。(2)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色是
,此鸟的羽色是
。(3)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体的基因型为
,父本的基因型为
。(4)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子代羽毛有黑色、灰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
,父本的基因型为
,黑色、灰色和白色子代的理论分离比为
。
教学后记:
PAGE
1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孟德尔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单元测验评讲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2.进行简单的遗传概率计算。
3.掌握常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
重
点
进行简单的遗传概率计算
难
点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16.下列系谱图中一定不是伴性遗传的是17.某夫妇的一方表现正常,另一方是色盲。子女中女儿的表现型与父亲相同,儿子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由此可推出母亲、儿子、父亲、女儿的基因型依次是
①BB
②XBXB
③Bb
④XBXb
⑤bb
⑥XbXb
⑦XBY
⑧XbY
A.①③⑤⑤
B.④⑦⑦②
C.⑥⑧⑦④
D.②⑦⑧②18.
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中,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的是
(
)
A.
YyRrDd
B.
yyRrdd
C.
yyRRDd
D.
YYrrDD19.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是红绿色盲又是Klinefelter综合症(XXY型)的孩子,那么病因
(
)
A.与母亲有关
B.与父亲有关
C.与父亲和母亲均有关
D.无法判断20.将基因型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
)A、4种
B、8种
C、9种
D、12种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21.下图是某血友病患者家族系谱图。据图回答:(1)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图中14号个体携带血友病基因的概率是
。(3)写出图中个体基因型:7号
,10号______________12号
。(4)理论上推算8和9的子女患血友病的概率:女孩患病率是
,男孩患病率是
。因为他们从共同祖先
号那里继承了血友病致病基因,所以使后代发病率增高。可见,近亲结婚使后代患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22.(20分)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子牛。请回答:(1)黑色和棕色哪种毛色是显性性状?________。(2)若用B与b表示牛的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与隐性遗传因子,写出上述两头黑牛及子代棕牛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3)上述两头黑牛产生一黑色子牛的可能性是________。若上述两头黑牛生出了一头黑色子牛,该子牛为纯合子的可能性是________,要判断这头黑色子牛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选用与其交配的牛是( )A.纯种黑牛 B.杂种黑牛
C.棕色牛
D.以上都不对
(4)若用某雄牛与多头杂种雌牛相交配,共生出20头子牛,若子牛全为黑色,则这头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如果子牛中10头黑色,10头棕色,则这头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若子牛中14头为黑色,6头为棕色,则这头雄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可能是________。
教学后记:
7
8
9
10
3
4
5
6
1
2
Ⅰ
Ⅱ
Ⅲ
Ⅳ
11
12
13
14
PAGE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授课题目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⑵说明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2. 能力目标
⑴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⑵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指纹技术的应用,培养热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
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难
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56“资料分析”,看懂图A、B、C,分析强调:1、大肠杆菌的DNA与基因2、海蛰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转基因技术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计划):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的碱基序列。4、小鼠体内的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这说明DNA必然蕴含了大量的遗传信息。DNA分子为什么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呢?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然后设问: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问:有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1.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2.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可举例说明)3.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教师最后归纳: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小结: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填图,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
教学后记:
PAGE
2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选择题(每题4分)
1.牛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期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B.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也不分裂
C.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
A.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B.联会时
C.四分体时期
D.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3.卵细胞形成特点不同于精子形成特点是(
)
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
②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无联会现象
④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4.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
)
A.联会阶段的初级精(卵)母细胞
B.四分体阶段的初级精(卵)母细胞
C.后期的初级精(卵)母细胞
D.后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
5.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4条染色体,那么该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
A.12条
B.24条
C.36条
D.48条
6.下列细胞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B.卵原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
7.
一只雄蛙产生100万个精子,其精巢里至少要有初级精母细胞
A.200万个
B.100万个
C.50万个
D.25万个
8.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9.人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数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数的比是(
)
A.2:1
B.2:2
C.4:1
D.1:4
10.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
A.极体、极核
B.合子、极体
C.卵子、精子
D.受精卵、受精极核
11.精子形成过程中,在四分体阶段,染色体数与染色单体数之比是(
)
A.4:1
B.1:2
C.1:4
D.2:1
12.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
)
A.染色体进行复制
B.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C.有纺锤丝形成
D.着丝点分开
1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14.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是:(
)
15.关于四分体正确的叙述是:(
)
A.四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B.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D.一个四分体就是两对染色体
16.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
)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17.果蝇的精子内有4条染色体,那么,它的初级精母细胞内的四分体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
)
A.2个、4条和8条
B.4个、8条和8条
C.4个、8条和16条D.8个、16条和32条
班级: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右图为某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图象,请据图回答:(每空4分)
(1)该细胞有
条染色体 个DNA分子。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个DNA分子。
(2)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
(3)该图不能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因为
。若该图表示为精子形成的过程,则图示的细胞为
,
若该图示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叫
。
PAGE
1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了解并记忆分离定律。
3.了解并记忆自由组合定律。4.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5.尝试进行杂交试验的设计。
重
点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难
点
.尝试进行杂交试验的设计。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1/2)n
纯合子(AA+aa):1-(1/2)n
(注:AA=aa)例: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T控制的,如果亲代(P)的基因型是TT×tt,则:(1)子一代(F1)的基因型是____,表现型是_______。(2)子二代(F2)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3)F2代中抗锈病的小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其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因此,为了获得稳定的抗锈病类型,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导医学实践:例1:人类的一种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现型都正常,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他们再生小孩发病的概率是______。答案:Aa、Aa
1/4例2:人类的多指是由显性基因D控制的一种畸形。如果双亲的一方是多指,其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这对夫妇后代患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3.
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正推类型:(亲代→子代)亲代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⑴AA×AAAA全显⑵AA×AaAA
:
Aa=1
:
1全显⑶AA×aaAa全显⑷Aa×AaAA
:
Aa
:
aa=1
:
2
:
1显:隐=3
:
1⑸Aa×aaAa
:
aa
=1
:
1显:隐=1
:
1⑹aa×aaaa全隐逆推类型:(子代→亲代)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亲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⑴至少有一方是AA全显⑵aa×aa全隐⑶Aa×aa显:隐=1
:
1⑷Aa×Aa显:隐=3
:
1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四、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再组合”正推类型(亲代→子代)逆推类型(子代→亲代)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例:在水稻中,高杆(D)对矮杆(d)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两个品种,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应该怎么做?2、导医学实践:例: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D控制),母亲表现型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性聋哑的孩子(先天性聋哑是由隐性致病基因p控制),问:
①该孩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则只患多指的占________,只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既患多指又患先天性聋哑的占___________,完全正常的占_________3、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再组合”正推类型(亲代→子代)逆推类型(子代→亲代)巩固练习:1.孟德尔植物杂交实验中,最成功的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下列属于选用豌豆的原因是
A.有多对相对性状
B.进行异花传粉
C.有显性性状
D.进行自花授粉、闭花传粉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3.隐性性状指
A.杂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B.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C.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杂种后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
PAGE
1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授课题目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3.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重
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
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地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人类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影响其他相对性状?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讲述〗教师以挂图和学生的回答讲述: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一)实验现象1、杂交P: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种子)
(种子)
(植株)
(植株)
F1:
(受精卵)
黄色、圆粒(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即:黄、圆
X
黄、圆)
同植株卵子
精子
F2:
种子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
9
:
3
:
3
:
1
)(二)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①粒色:黄/绿
=
315+101
/
108+32
≈3:1
②粒形:圆/皱
=315+108
/
101+32
≈
3:1
2、结论: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杂交:纯黄、圆
X
绿、皱
P基因型(YYRR)
(yyrr)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种子)
2、F1自交
植株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
♂
1/4
1/4
1/4
1/4
子彼此分离,
YR
不同对的遗传
yR
因子可以自由
Yr
组合)
YrF2:YR(1/4)yR(1/4)Yr(1/4)yr(1/4)YR
(1/4YYRRYyRRYYRrYyRryR
1/4YyRRyyRRYyRryyRrYr
1/4YYRrYyRrYYrrYyrryr
1/4YyRryyRrYyrryyrrF2基因型则有:至少有一Y一R黄圆
(前显后显)
(9/16):
Y_R_:YYRR
(1/16)
YyRR
(2/16)
YYRr
(2/16)
YyRr
(4/16)二yy有R:
yyR(前隐后显)绿圆
_:(3/16)
yyRR
(1/16)
yyRr
(2/16)
有Y两rr:
Y_rr(前显后隐)黄皱:
(3/16)YYrr
(1/16)
Yyrr
(2/16)
两yy两rr:
yy
rr(前隐后隐)绿皱:
(1/16)yyrr
(1/16)
〖提示〗从数学角度看,(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性状进行单独的分析,如单纯考虑圆和皱或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于(3∶1)2。
教学后记:
PAGE
1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
能力方面:掌握生物实验的科学方法
重
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难
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讨论题。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讲述: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丹花、桃花,黑毛羊与白毛羊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二、孟德尔的初步介绍设疑: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设疑: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豌豆具有哪些特点?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三、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总结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讲述: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设疑: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四、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讲述:边板图边叙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遗传图解∶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图解结合上图讲解孟德尔的解释: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之间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讲解时引出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六.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及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4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拟
3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1、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2、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曲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和绘制减I、减II中后期图的能力能力方面:
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对待自然界。
重
点
1、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难
点
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精子形成场所?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期和染色单体分离时期?
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几个精子?几种类型?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名称变化?设疑:卵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与精细胞形成过程有区别吗?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8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上述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通过ppt演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强调重点:(1)细胞名称的变化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卵细胞+3个极体(2)分裂过程
减I不均等分裂,减II过程中第一极体均等分裂,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3)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的对比项目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一个精原细胞→
4
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细胞质、细胞核均等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核均等分裂精子细胞经变形成为精子卵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变形过程相同点a、染色体复制1次;b、细胞连续分裂2次;c、细胞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减半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练习4:如果要形成2000个受精卵,理论上需要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各多少个A.500和500
B.500和2000
C.2000和2000
D.
2000和4000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前中期后期染色体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 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次数 细胞分裂次数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是否发生联会 是否出现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变化 着丝点何时分裂 子细胞染色体数子细胞个数子细胞类型教师总结概括如下:一看染色体数目(奇偶性)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三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联会、四分体、分离)——三看识别法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PAGE
3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说出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区别(ABC层)2、举例说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原因及意义(AB层能举例,C层能简述)3、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原因及其意义(AB层能举例,C层能简述)4、简述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变异及其意义(AB层能简述,C层能复述)
重
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和特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难
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及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及联系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第3节人类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三、人类遗传病类型(一)单基因遗传病(二)多基因遗传病(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2、遗传咨询:1.萝卜与甘蓝的染色体组数不同,萝卜和甘蓝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偶尔会发现个别种子种下去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最可能的原因是()
A、基因的自由组合
B、染色体加倍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其原因是()
A、基因突变能产新基因
B、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高
C、基因突变能产生大量有利变异
D、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3、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其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 A.碱基发生改变(替换) 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 ( ) C.增添一小段DNA D.缺失一小段DNA4、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二倍体种子长成的幼苗 B.四倍体的植株枝条扦插成的植株 C.六倍体小麦的花粉离体培养的幼苗 D.用鸡蛋孵化出的小鸡5、发生基因突变以后的基因应该是( ) A.显性基因 B.隐性基因 C.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 D.有害基因6、在下列生殖细胞中,哪两种生殖细胞的结合会产生先天愚型的男性患儿(A表示常染色体)( ) ①23A+X ②22A+X ③21A+Y ④22A+Y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7、下列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A.人的初级精母细胞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人的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人的精子细胞8、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的重新组合 B.基因分离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数目的变异9、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3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变异类型的是( ) ①果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 ③无子西瓜 ④人类的色盲⑤玉米的高茎皱缩叶 ⑥人类镰刀型贫血症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10、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11.
美国曾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使数万人遭受灭顶之灾,原子弹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可致人以癌症、白血病和新生儿畸形,导致人发生上述变异的生物学机制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变异
D.
以上三项都是下图是甲、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则染色体数与图示相同的甲、乙两种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可依次表示为(
)
A.
甲:AaBb
乙:AAaBbbB.
甲:AaaaBBbb
乙:AaBBC.
甲:AAaaBbbb
乙:AaaBBb
D.
甲:AaaBbb
乙:AaaaBbbb12.
一雌蜂和一雄蜂交配产生F1代,在F1代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代中,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四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则亲本基因型是(
)A.
aabb×AB
B.
AaBb×Ab
C.
Aabb×aB
D.
AABB×ab13.如图所示是某家族系谱图,据查体I1内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病基因用B或b表示)(13分)。(1)控制遗传病甲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性基因;控制遗传病乙病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性基因;(2)I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I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3)I1能产生_________种精子细胞,I1产生的精子细胞中含a的精子细胞占_________;(4)从理论上分析,I1与I2又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可能有_________种基因型;(5)若Ⅱ3与Ⅱ4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甲病的孩子的几率为_________,生一个患乙病的男孩的几率为_________;(6)若Ⅱ3与Ⅱ4婚配,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疾病的男孩,他们的第二个小孩是正常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
=
PAGE
1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拟
3
课时
第
3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受精过程。2.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力方面: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重
点
受精作用的过程
难
点
受精作用的过程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讨论一1.代表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2.4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2条。3.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双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4.2个。2个。讨论二1.每个配子都含有两种颜色的染色体。2.
4种。3.
8种。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描述。)(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提问: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学们现在是否真正明白了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意思了?(答: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受精后,受精卵迅速地进行细胞分裂、分化,新生命由此开始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遗传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发育过程。总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逐步展示)。略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通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对于生物个体而言,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所以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此外,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条)888168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表细胞类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条)8844
教学后记:
PAGE
1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授课题目
必修2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受精过程。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
重
点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
点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伴性遗传的特点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有多个基因。1.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正确叙述是
(
)A.DNA分子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B.每个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C.DNA分子只含有一个基因
D.基因不同,其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DNA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1个DNA分子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的行为一致
D.以上叙述均对三、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
相关联。2.色盲基因只位于
上,为
基因,可表示为
。3.请填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表现型4.分析下面几组人类红绿色盲症家族系谱图:第一组:
第二组:
P
正常女性×色盲男性
P
色盲女性×正常男性↓
↓
子代
男女正常
子代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由第一组可得出:色盲基因为
性基因。由第二组可得出:色盲的遗传方式为
。为什么?
。综合一、二可得:色盲的遗传方式为
。自我检测:1.伴性遗传是指
(
)A.性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方式
B.X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方式C.Y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联系的一种遗传方式2.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有性染色体
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腺细胞中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C.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
D.植物的性染色体类型都是XY型3.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可能存在
(
)A.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C.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D.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4.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下列哪种基因的传递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外祖父→母亲→女儿
B.祖母→父亲→儿子C.祖母→父亲→女儿
D.外祖母→母亲→儿子5.某女同学在体检时发现是色盲,该同学的父母的色盲情况是
(
)A.父色盲,母正常
B.父正常,母携带者
C.父正常,母色盲
D.父色盲,母携带者6.(08广东)右图为色盲患者的遗传系谱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II-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B.II-3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C.II-4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D.II-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基因
A对a是一对等位基因).请分析回答⑴若Ⅱ7不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若Ⅱ7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8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患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A)控制的,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现有两对刚刚结婚的青年夫妇,甲夫妇的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
病患者,女方正常;乙夫妇双方都正常,但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请根据题意回答:(1)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甲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乙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2)医生建议这两对夫妇在生育之前进行遗传咨询。假如你是医生:①你认为这两对夫妇的后代患相关遗传病的风险率是:甲夫妇后代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乙夫妇后代患血友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_。②优生学上认为,有些情况下可通过选择后代的性别来降低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请你就生男生女为这两对夫妇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简述理由。建议:甲夫妇最好生一个_________孩;乙夫妇最好生一个_____________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PAGE
1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授课题目
分离定律的解题规律和概率计算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有关的概计算。分离定律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分离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重
点
分离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有关的概计算。
难
点
分离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 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实质1.
完善下面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2.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中属于假说的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3.
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2)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3)适用范围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4.
总结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的相关种类和比例(1)F1(Dd)的配子种类和比例:2种(D、d),1∶1。(2)F2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3种(DD、Dd、dd),1∶2∶1。(3)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3∶1。(4)F1的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和比例:2种(Dd、dd),1∶1。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5)F1的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1∶1。易错警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出现特定分离比的4个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2)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3)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基因分离定律的鉴定方法要依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来确定。1.测交法: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2.杂合子自交法:让杂合子自交(若为雌雄异体或雌雄异株个体,采用同基因型的杂合子相互交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4.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离体培养,只统计某一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1∶1。上述四种方法都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但有的操作简便,如自交法;有的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等。由于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动物而言,常采用测交法)。三 显隐性的判断(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3)遗传系谱图中的显隐性判断:若双亲正常,子代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病;若双亲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则为显性遗传病。提醒 若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以用假设法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三维设计的练习巩固
教学后记:
PAGE
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了解并记忆分离定律。3.了解并记忆自由组合定律。4.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5.尝试进行杂交试验的设计。
重
点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难
点
.尝试进行杂交试验的设计。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巩固练习:4.在遗传学上,把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A.显性和隐性
B.相对性状
C.性状分离
D.遗传规律5.水稻的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中的纯合体占总数的
A.25%
B.50%
C.75%
D.100%6.
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
①
②AaBb
1AB:1Ab:1aB:1ab
配子间的16种结合方式
④
③
子代4种表现型
子代中9种基因型A.①
B.②
C.③
D.④7.
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1)——(3)中的遗传问题
(1)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2)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3)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A.杂交、自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C.测交、测交、杂交
D.杂交、杂交、杂交8.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C.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到不同配子中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9.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表现型4种,比例为3:1:3:1;基因型6种
B.表现型2种,比例为3:1,基因型3种
C.表现型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9种
D.表现型2种,比例为1:1,基因型3种10.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a和B、b表示),请回答: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紫色不抗虫白色不抗虫甲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210208乙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0280(1)上述两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2)组合甲的子代208株白色不抗虫的个体中,纯合子有
株。(3)组合乙中的亲本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的基因型分别是
、
。11.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A、a来表示。请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1)根据组合
可判出
花为显性性状,因为
组合亲本表现型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紫花白花一紫花×白花405411二白花×白花0820三紫花×紫花1240413
。
(2)组合一中紫花基因型为
,该组合交配方式为
。
(3)组合三中,F1中紫花基因型为
,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
。(4)组合一中,F1中的紫花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12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定律。(2)亲本的基因型为
。(3)在杂交后代F1中,非亲本类型占的比例是
,F1中纯合体的基因型是
。(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
,若使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则F2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
。
PAGE
1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
授课题目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4.不宜拓展的知识: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人工诱发突变育种、基因突变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可能的原因。(二)能力方面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重
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
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二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生物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答: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基因突变的实例问:从片子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答: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答:有,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讲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看幻灯片)。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学生看课文81页或幻灯片)。问:两者有什么区别?(答:正常的是谷氨酸,异常的是缬氨酸)问:氨基酸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总结:基因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顺序变了,遗传信息也变了,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可见,基因结构改变会使生物发生变异。2.基因突变的原因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有三类:(1)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2)化学因素:有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3)生物因素:如病毒和某些细菌等生物的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我们怎样去认识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变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3.基因突变的特点先来看几个图片:棉花正常枝→短果枝;水稻高杆→矮杆;果蝇长翅→残翅;鸡的直羽→卷羽;人正常色觉→色盲;正常人→白化病。这些图片,有植物,动物,还有人的例子,你们认为突变有什么特点?(可让学生进行讨论,用具体实例来说出各特点。)4.基因突变的意义讲述:我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方法处理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具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黑龙江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大豆产量提高了16%。太空椒就是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其实人工诱变不仅在农作物育种上起作用,在微生物育种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青霉素,最初产量为20单位/mL,后经人们多次用射线等综合处理,目前产量已是50
000~60
000单位/mL了,可见人工诱变对生物育种起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基因突变确实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其实生物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重组也会造成生物变异。那么基因重组造成的生物变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因重组。
教学后记:
PAGE
1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授课题目
必修2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举例说明受精过程。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概述伴性遗传。
重
点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
点
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伴性遗传的特点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是指 。2.联会: 3.同源染色体: 4.四分体: 5.精子的形成需经过 次复制,
次分裂。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
内。精原细胞是经过 方式产生的,如何判断 6.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进行复制,细胞的变化如何? 7.一个四分体= 对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体= 个着丝点= 条染色单体= 个DNA分子。8.过程:
个
9.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次,细胞连续分裂 次。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减少了 。10.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 中形成的。11.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一个极体
(
)
减数第
次分裂
个极体
一个
12.讨论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完成下列内容。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项
目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不同点场
所分裂方式(细胞质)子
细
胞
个
数子
细
胞
名
称是
否
变
形相
同
点13.受精作用的过程:(1)精子的
进入卵细胞,
留在外面;卵细胞的
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与
融合在一起,使彼此的
会融合在一起。
(2)结果:
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
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
),另一半来自
(
)。1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和 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的恒定,对于生物的 ,都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检测: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两条染色单体形成两条染色体发生在
A、第一次分裂中期
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中期
D、第二次分裂后期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在4.一对雌雄蛙,若用人工方法繁育出1000只蝌蚪,从理论上推算,至少需要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个多少个
A
250和1000
B
1000和250
C
1000和4000
D
4000和20005.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期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同源染色体分离
B着丝点分裂
C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D染色体复制6.若用字母代表精子的染色体,有A、a,B、b,C、c各为同源染色体,则下列哪四个精子来源于同一个精原细胞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7.指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
(
)A.纺锤体形成
B.着丝点分裂
C.联会
D.DNA复制8.下列过程中,全部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的是
(
)A.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
B.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C.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体分开
D.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
教学后记:
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
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着丝点分裂
个精细胞
1个
减数第
次分裂
1个卵细胞
一个
一个
PAGE
1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伴
性
遗
传
拟
3课时
第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1.领会遗传判断口诀的特点及题型训练。
能力:ZW型遗传方式的特点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重
点
1、领会遗传判断口诀的特点及题型训练
难
点
1.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复习遗传判断口诀,要求每位学生都能背出。
1、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2、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兵女正非伴性。(“女”为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3、Y病传男不传女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ZW型
这类动物与雄异配型情况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因此,这类动物又称为雌异配型动物。为了与雄异配型动物相区别,这类动物的性染色体记为ZW型,雌性ZW,雄性ZZ。属于这一类型的动物有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爬行类及某些鱼类。在这类动物中,也有和雄异配型动物中类似的情况,雌性个体中不存在W染色体,这类雌异配型个体的性染色体记为ZO型。无论属于哪种性染色体类型的动物,凡是异配性别个体(包括XY和ZW个体)均产生两种等比例的性染色体的配子,对于XY雄性而言,产生带X和Y染色体的两类精子,对于ZW雌性而言,产生带Z和W染色体的两类卵细胞;凡是同配性别的个体(包括XX和ZZ)只产生一种性染色体的配子。当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时,形成异配性别和同配性别子代的机会相等,因而,动物群体中两性比例总是趋于1∶1。三、课堂练习1.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
男孩、男孩
B
女孩、女孩
C
男孩、女孩
D
女孩、男孩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3.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A.
3:1
B.1:2
C.1:1
D.1:2:14.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
①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BXb
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XDXd④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
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XDXd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PAGE
1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授课题目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⑴1解释中心法则。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重
点
(1)中心法则。(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
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提示〗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3.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提示〗1.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
DNA
RNA
蛋白质(性状)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而直接控制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旁栏思考题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教师再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批判性思维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技能训练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教学后记:
PAGE
1第2节染色体变异
授课题目
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一课时教案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方面:(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探讨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科学理论,分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何在。3.
能力方面:掌握生物实验的科学方法。
重
点
1.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难
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导入1、以“问题探讨”引入,讨论
无籽西瓜的来历。2、基因能够发生突变,那么染色体能不能发生变化呢?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生物的性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2.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3、让学生看图分析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几种类型: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②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③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1800;④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4、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三、染色体数目变异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 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 (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2.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阅读后提问A.一种类型是以“个别染色体数目”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B另一种类型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3、分析以“个别染色体数目”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的实例(图片分析)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4、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出示:雄果蝇染色体的活动投影片。
以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若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归为一组,每一组都包括了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且是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某一条染色体。这样一个生殖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投影玉米体细胞图观察:玉米体细胞中20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有10条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这10条染色体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同样,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3条染色体。归纳染色体组的概念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5、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方法:A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B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中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四、课堂练习三维设计67,69共5题
教学后记:
PAGE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授课题目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练习评价
拟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4.不宜拓展的知识: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人工诱发突变育种、基因突变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可能的原因。(二)能力方面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重
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
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课堂检测:1.将纯种小麦播种于生产田,发现边际和灌水沟两侧的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环境引起性状变异C.隐性基因突变成为显性基因
D.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2.Cc(红色)的大丽花植株上盛开红花,仅有一朵花半边红色半边白色,这可能是由于哪个部位的C基因突变为c造成的(
)
A、生殖细胞
B、早期的叶芽细胞
C、幼苗的众多体细胞
D、花芽分化时3.赖氨酸的密码子有如下几种:UUA、UUG、CUU、CUA、CUG,当某基因片段中的GAC突变为A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该生物的影响是(
)A.一定是有害的
B.一定是有利的C.有害的概率大于有利的概率
D.既无利也无害4.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C.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5.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突变基因2
精氨酸
亮氨酸
亮氨酸
苏氨酸
脯氨酸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突变基因3
精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丙氨酸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6.若某基因原有30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300个碱基对,它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相比较,差异可能为
A.只相差一个氨基酸,其他顺序不变
B.长度相差一个氨基酸外,其他顺序也改变C.长度不变,但顺序改变
D.A、B都有可能7.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变形的红细胞阻塞血管
B.血红蛋白中某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C.变了形的红细胞裂解
D.血红蛋白的某个基因发生了改变8.如果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一定会导致
A.遗传信息改变
B.遗传性状改变
C.遗传密码改变
D.遗传规律改变9.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
D.染色体变异10.由于基因突变,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门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根据已知条件,你认为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和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A.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天门冬氨酸
B.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天门冬氨酸
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甲硫氨酸
D.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甲硫氨酸11.长期接触X线的人群,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原因是
A.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B.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C.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D.生殖细胞发生了基因交换12.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①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②
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③
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④
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教学后记:
PAGE
1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重
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
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导入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设疑: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提问: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答: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答: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答: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答: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准备实验材料用具。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如果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讲述:由这一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如果只统计10株得不出这一结论的。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假设推论是成立的。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图解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
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介绍假说—演绎法。测交的验证:①用来测定
F1基因组合。
②证明
F1是杂合子。③证明
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四、分离定律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五、总结归纳本节的相关概念,绘制杂合子、性状分离、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概念图。六、结合教材中的技能训练,让学生运用遗传规律进行育种的实验设计,并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
PAGE
3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授课题目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重
点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过程及各组实验结果分析,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与体现的原则2.遗传物质的判别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难
点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过程及各组实验结果分析,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与体现的原则2.遗传物质的判别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巩固练习:1.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酵母菌及蓝藻都含有的是(
)
A.核酸
B.细胞膜
C.染色体
D.DNA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在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
)①有毒R型
②无毒R型
③有毒S型
④无毒S型A.①④
B.②③
C.③
D.①③3.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A.l∶2∶3∶4
B.3∶4∶l∶2C.4∶3∶2∶1
D.1∶3∶2∶44.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A.2和1
B.0.5和0.5
C.0.5和1
D.1和15.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6.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复制的原因是(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C.DNA的半保留复制
D.DNA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7.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的DNA+乙的蛋白质1与甲种一致2与乙种一致乙的DNA+甲的蛋白质3与甲种一致4与乙种一致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A.1、3
B.1、4
C.2、3
D.2、48.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DNA分子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B.DNA单链上相邻碱基以氢键连接C.碱基与磷酸基团相连接
D.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链的基本骨架9.对以下材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材料一:通过对生物在传种接代中的细胞学分析,染色体的含量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如图所示:(n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条数)材料二: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的含量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不稳定。材料三:病毒只由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两种物质组成,用病毒侵染相应的生物细胞,只有核酸注入到受侵染的细胞内,被侵染的细胞才能最后裂解释放出很多新的病毒。材料四:研究发现,人类、动物、植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中有些种类的遗传物质是DNA,另外一些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着
性和
性。(2)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来看,结合“材料二”,你认为
应该是遗传物质。(3)通过分析,你认为在病毒中具遗传作用的物质是
,“材料三”也是证明
是遗传物质的
证据。(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后记:
减数分裂
受精卵(2n)
新个体(2n)
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细胞(n)
PAGE
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授课题目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拟
3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a:对象
b:时期
c、特点
d、结果); ②说明高等动物精子形成过程(a: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b: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曲线)能力培养①通过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减数分裂各时期图和绘制减I、减II中后期图的能力; 情感培养①通过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科学态度的教育,使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确对待自然界。
重
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
难
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复习: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特点,学生回答完后,通过flash动画,加深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记忆
观察P16问题探讨中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染色体图。设疑: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有什么差异?进一步设疑: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配子染色体数目仅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配子的形成是通过有丝分裂吗?为什么?引出减数分裂的课题。二、要求学生看课本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指出减数分裂的概念要点: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三、精子形成过程要求学生看P16-19,结合图示,找出精子形成场所并分析过程,用文字描述各时期的特点和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填写学案。8分钟后学生依据学案简述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变化和细胞名称的变化。邀请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的减数分裂过程贴图,其他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练习1:(1)该图所示的细胞中,有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
。(2)一个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个DNA分子=
条脱氧核苷酸链(3)1号和2号染色体在联会前相同位置上携带一对等位基因,在联会后1号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基因是否肯定相同?为什么?通过ppt展示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动态变化,师生共同总结:精子是在雄性动物的睾丸内形成的减I: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减II:前期:散乱分布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子染色体,随纺锤丝牵引移向两极末期: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之后形成精子练习2:某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A.
84、84
B.
42、84
C.
84、42
D.
42、42
练习3: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绘出有丝分裂中后期、减I中后期和减II中后期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4
3
1
2
PAGE
2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授课题目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4.不宜拓展的知识: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人工诱发突变育种、基因突变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可能的原因。(二)能力方面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重
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
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5.基因重组什么是基因重组呢?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关于基因重组我们在前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时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先回顾一下,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作亲本杂交,产生后代的过程。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
黄色圆粒
↓自交F2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问:F2除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以外还有两种亲本所没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这两种性状与亲本相比是不是变异性状?(答:是。)问: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在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问: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答: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基因重组还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互换,而造成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教师引导回答。)要强调的是这些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它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变异的主要类型。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基因突变的过程发生在DNA复制时,特点是: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突变率低④多害少利性⑤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把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运载体送入生物细胞中,并使新的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通过此种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转基因动物或转基因植物。最后,教师列表总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本质、发生时间及原因、条件和意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而是产生新的基因型,使不同性状重新组合。发生时间及原因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时,由于外界理化因素引起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条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发生可能突变频率低,但普遍存在。有性生殖中非常普遍。
教学后记:
PAGE
1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伴
性
遗
传
拟
3课时
第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症。能力: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重
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
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问题探讨: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视力,然后说一个故事(有关红绿色盲的)。引入课题。二、伴性遗传的概念:(学生回答)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三、人类红绿色盲症:引导学生完成“资料分析”。教师板画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是否所生的男性都有色盲?(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5)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教师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供学生填表(表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由学生填写)表2-1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 XBYXb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6)从表中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7)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的原因。依据表2-1教师列出六种交配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并引导学生说出隐性遗传的特点。(如,图2-13是图2-12的延续,把这两个图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患者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他的女儿,再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这就是交叉遗传。)总结红绿色盲(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即男性(色盲)→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男性的女儿)→男性(色盲,男性的外孙,女性的儿子)。(3)一般为隔代遗传。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有病,第二代一般为色盲基因携带者。⑷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五、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PAGE
2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授课题目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重
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难
点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试验及其图解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复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亲本:(F1种子)黄圆
X
绿皱
设计:
(YyRr)
(yyrr)
植株
配子
YR
yR
Yr
yr
yr
(1/4)
(1/4)(1/4)
(1/4)
100%
YyRr
yyRr
Yyrr
yyrr
1/4
1/4
1/4
1/4
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1
1
1
1测交后代实际:31
27
26
26(F1作母本)
24
22
25
26(F1作父本)结论:测交有4种(1:1:1:1)的后代,说明F1产生4种(1:1:1:1)的配子,细胞二对遗传因子进行自由组合。四、自由组合定律〖板书〗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成功的原因:1、选材准确——自花传粉中闭花传粉的自然纯种豌豆;①人工传粉杂交后可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结果可靠②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矮;圆粒-皱粒;)2、研究方法恰当——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遗传研究,后多对相对-,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3、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2、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度(高茎、矮茎)3、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的基因组成。
如DD、Dd——高茎
dd————矮茎
4、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D——d)〖提示〗性状表现=遗传因子组成+环境条件七、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与遗传题解题1、高
X
矮——高
亲本杂交(AA
X
aa);
2、F1高X
F1矮——高3:矮1
亲本杂合子自交(Aa
X
Aa);
3、F1高
X
矮——高1:矮1
亲本测交(Aa
X
aa
)
教学后记:
PAGE
2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授课题目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学生能说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2.学生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3.学生能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重
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难
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探究密码子的概念、种类、及特性学生活动一:以问题引导引入,自主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内容。问题一: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多少种?
(回答:大约有20种)问题二:DNA和RNA都只含有4种碱基,这4种碱基是怎样决定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呢?
(回答: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问题三:密码子有多少种?对应氨基酸的有多少种?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对应关系?(回答:密码子共有64种,对应20种氨基酸;则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多种密码子)二、识别tRNA结构示意图,理解反密码子的概念探究新内容:那些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的呢?课件演示tRNA(边演示边讲解并提出反密码子)比较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概念作用种类遗传信息DNA上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翻译时决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64种
反密码子与mRNA分子中密码子互相配对tRNA上的3个碱基
与mRNA上3个碱基互补,以确定氨基酸在肽链上的位置61种提问:tRNA怎样把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运到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上呢?────引出对翻译过程的学习三、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学生观察图4-6,并结合相关文字说明,了解翻译的大致过程,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1.何谓翻译,其实质是什么,场所在哪里?2.氨基酸如何进入核糖体?哪个氨基酸进入是由什么决定的?3.核糖体移动的方向如何?4.翻译的起始位点是哪里?5.肽链是如何形成的?6.概括翻译的过程,并与转录和复制比较异同点。教师结合图解,重点分部讲述翻译的过程,并总结翻译的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多媒体展示:转录、翻译与DNA复制的比较:)复制转录翻译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期或有丝分裂间期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场所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原料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条模板DNA的两条链DNA的一条链mRNA件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等(各种合成酶等)能量ATPATPATP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每一个子代DNA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边解旋边转录,完成转录后的DNA仍保留原来的双链结构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在核糖体中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产物两个双链DNA分子一条单链的mRNA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意义复制遗传信息,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各种性状。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总结:基因的表达过程可概括为:
转录
翻译DNA(基因)
mRNA
蛋白质
教学后记:
PAGE
1第2节染色体变异
授课题目
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二课时教案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2)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重
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
难
点
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复习染色体组的概念: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二倍体和多倍体(先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填表)类别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来源受精卵发育受精卵发育受精卵发育配子发育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染色体组数两个三个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确定实例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均是二倍体。香蕉馬铃薯(四倍体)雄蜂优点繁殖能力强不育茎秆粗大,叶、果种子大,营养丰富高度不育,强调: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多倍体育种(回忆无子西瓜分析)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P8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板书培育过程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方法:、秋水仙素的作用),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四、单倍体育种,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列表比较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再加倍后得到纯种(指每对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常用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花药的离体培养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优点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缺点适用于植物,在动物方面难以开展技术复杂一些,须与杂交育种配合
教学后记:
PAGE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授课题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拟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探索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重
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
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引言: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分析,人们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那么,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
种是遗传物质呢?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断20世纪中叶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首先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请看这个著名的经典实验: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出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体和菌落图,让学生对图指出何者是R型菌体?何者是S型菌体?菌落各是怎样?毒性呢?以加深学生对两种细菌的了解。 提问: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哪几个步骤?各看到哪些现象?
②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③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他们的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阅读教材P43-P44,边看书边看图解,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并强调:实验过程可分为四大步骤:注射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小鼠正常;注射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注射
加热杀死了的S型细菌,小鼠正常;注射“R型活细菌+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着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这一“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当时的格里菲思并不知道。DNA、蛋白质和多糖等,何者是“转化因子”,即何者是遗传物质?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法以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糖类
及无机物,分别与R型细菌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混合培养,其结果是,只有加入DNA的,R型才转化为S型细菌。引导学生仔细看图3-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三、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 出示T2噬菌体模式图,学习完各部分结构名称后,教师归纳: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 出示T2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 学生阅书P44-P45页,然后回答问题:①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用于标记噬菌体的何种成分?有什么目的?
②叙述噬菌体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③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何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根据是什么?④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 ①从元素组成来看,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S而不含P,DNA分子中含P而不含S。这样,就可让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蛋白质而不标记DNA,另一部分噬菌体只标记DNA而不标记蛋白质,从而分别观察这两种大分子物质的变化和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释放。 ③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完成的,因为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只有噬菌体的DNA才进入细菌体内。 ④实验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对这些病素来说,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总结: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虽然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后记:
PAGE
1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二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说出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区别(ABC层)2、举例说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原因及意义(AB层能举例,C层能简述)3、举例说出基因重组的原因及其意义(AB层能举例,C层能简述)4、简述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变异及其意义(AB层能简述,C层能复述)
重
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和特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难
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及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及联系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生物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3、特点:①发生频率低:②
方向不确定
③随机发生
④普遍存在4、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5、应用——诱变育种①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②原理:基因突变③实例: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④优缺点: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6、意义: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③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2、种类:①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③重组DNA技术(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4、应用(育种):杂交育种5、意义: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染色体变异(见第五章
第二节)第2节
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类型: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2、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
______
(2)AaBb
_______(3)AAa
_______
(4)AaaBbb
_____(5)AAAaBBbb
_____(6)ABCD
______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染色体变异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2、单倍体育种: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原理:染色体变异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
=
PAGE
1染色体变异
授课题目
染色体变异练习课教案
拟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
知识方面:(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探讨生物性状多样性的科学理论,分析人类遗传病的原因何在。3.
能力方面:掌握生物实验的科学方法。
重
点
1.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难
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2、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应用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1.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韭菜是(
A、二倍体
B、四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2.关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外界因素可提高染色体断裂的频率B.染色体缺失了某段,可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一条染色体某一段颠倒180°后生物性状不发生改变D.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可用显微镜直接检验3.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删除了猪细胞中的对人产生排斥的基因,培育成可以用于人类进行器官(如心脏)移植的“敲除基因猪”。从变异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异是
(
)A.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
D.不遗传变异4.一个染色体组应是(
)A、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B、二倍体生物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C、体细胞中一半染色体
D、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5.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6.萝卜体细胞内有9对染色体,白菜体细胞内也有9对染色体,将萝卜和白菜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经过培育后长成了能开花结籽的新作物,这种作物最少含有染色体数为(
)A.9
B.18
C.36
D.727.从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B.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唐氏综合症C.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的结构
D.用花药培养出了单倍体植株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二、非选择题8.已知蜜蜂中的蜂王和工蜂都是二倍体(2n=32),根据下图回答:(1)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属于 倍体。(2)受精卵发育成蜂王的过程中,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蜂王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有 个。(3)雄蜂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是 。(4)一雄蜂和一蜂王交配后产生的F1中工蜂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父本为 ,母本为 ,F1中雄蜂的基因型为 。9.下图是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及有关基因分布情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甲是___________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乙是___________倍体生物的体细胞。(2)甲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___条染色体,如果由该生物的卵细胞单独培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含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该生物是___________倍体。(3)图乙所示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其F1代最多有___________种表现型。10.以下是无籽西瓜的培养方法:先以二倍体西瓜幼苗(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四倍体西瓜植株(♀)(B),再用二倍体西瓜(♂)(C)授粉,产生种子(D).将该种子种下,长成植株(E),开花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刺激,可获得无籽西瓜(F).请回答:(1)上述培养无籽西瓜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2)D的胚细胞内含_________个染色体组,为______倍体。(3)B长成的西瓜,果皮细胞含___个染色体组,其发育中的胚乳细胞内有___个染色体组。(4)F为无籽西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因三倍体西瓜无种子,不利于扩大栽培,请提出一种既不改变其遗传特性,又能在较大面积上扩大栽培的措施。
教学后记:
PAGE
1减数分裂
授课题目
减数分裂晚练评讲
拟
课时
第
课时
三维目标
检测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的形成和卵细胞的形成的区别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重
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
难
点
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选择题(每题4分)1.牛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期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B.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也不分裂C.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D.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A.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B.联会时
C.四分体时期
D.第二次分裂的后期3.卵细胞形成特点不同于精子形成特点是(
)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变形期
②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③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无联会现象
④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出现四分体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4.减数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
)A.联会阶段的初级精(卵)母细胞
B.四分体阶段的初级精(卵)母细胞C.后期的初级精(卵)母细胞
D.后期的次级精(卵)母细胞5.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4条染色体,那么该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A.12条
B.24条
C.36条
D.48条6.下列细胞中,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A.口腔上皮细胞B.卵原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7.
一只雄蛙产生100万个精子,其精巢里至少要有初级精母细胞A.200万个
B.100万个
C.50万个
D.25万个8.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均与体细胞相同的时期是A.有丝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9.人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数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数的比是(
)A.2:1
B.2:2
C.4:1
D.1:4
10.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细胞的一组是(
)A.极体、极核
B.合子、极体
C.卵子、精子
D.受精卵、受精极核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11.精子形成过程中,在四分体阶段,染色体数与染色单体数之比是(
)A.4:1
B.1:2
C.1:4
D.2:112.与一般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
)A.染色体进行复制
B.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
C.有纺锤丝形成
D.着丝点分开1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14.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是:15.关于四分体正确的叙述是:(
)A.四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B.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D.一个四分体就是两对染色体16.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
)
A.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联会→复制→分裂→分离
D.复制→联会→分离→分裂17.果蝇的精子内有4条染色体,那么,它的初级精母细胞内的四分体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
)A.2个、4条和8条
B.4个、8条和8条
C.4个、8条和16条D.8个、16条和32条18.右图为某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图象,请据图回答:(每空4分)(1)该细胞有
条染色体 个DNA分子。所形成的子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 个DNA分子。(2)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3)该图不能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是因为
。若该图表示为精子形成的过程,则图示的细胞为
,若该图示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则该细胞形成的子细胞叫
。
教学后记:
PAGE
2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授课题目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学生能说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3.通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协作学习树立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重
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难
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课程导入: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的片段。
问题一: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
(回答: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问题二:基因(DNA)是在细胞核,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呢?(回答: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二、合作探究探究1:列表比较DNA与RNA,并说出几种RNA的功能: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在重点词语作标记,完成知识比较并展示自学成果。表一:DNA与RNA比较 DNARNA组成元素 基本单位 五碳糖 碱基 分布 表二:RNA功能比较表种类功能tRNA mRNA rRNA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学生活动一:回顾DNA复制过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构建DNA复制模型完成下表中DNA的复制部分内容并展示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一:转录与DNA复制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对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转录有什么意义?(回答:从场所、条件、模板、原料、产物角度比较异同;碱基互补配对规律能够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项目场所原料模板条件产物特点DNA复制 转录 问题二: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作为模板的DNA单链的碱基序列有哪些异同?与该DNA的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有哪些异同?(回答:模板DNA链与RNA链之间的碱基是互补配对关系,RNA链中与A配对的是U,而不是T;与另一条DNA链的碱基序列基本相同,只是DNA链上T的位置,RNA链上是U)问题三:mRNA的转录场所与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分别是哪里?mRNA如何到达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穿越几层生物膜?
(回答: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mRNA在细胞核通过核孔出来,到达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穿越0层生物膜)学生活动三:并参考教材“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组件构建DNA转录模型,并展示。
教学后记:
PAGE
1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授课题目
复习:必修二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三维目标
(1)“中心法则”的概念及发展(A:知道)。(2)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识记)。(3)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B:识记)。(4)
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重
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难
点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5.在同一生物体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不同DNA分子中,可能储存有相同的遗传信息②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③不同mRNA分子中,不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④不同核糖体中,不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以下关于一个人的体内蛋白质和核酸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细胞与皮肤细胞的核DNA相同,蛋白质及RNA不同B.神经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DNA→mRNA→蛋白质C.胰岛细胞较汗腺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多,因而蛋白质合成旺盛D.核DNA的转录和mRNA翻译存在空间间隔7.如下图所示,红色面包霉(一种真菌)通过一系列酶将原料合成它所需要的氨基酸。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a
基因b
基因c↓
↓
↓酶a
酶b
酶c↓
↓
↓原料―→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A.若基因a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入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B.若基因b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入瓜氨酸,面包霉不能存活C.若基因b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以由鸟氨酸合成D.基因c不能控制酶c的合成8.下图为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相关模拟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甲、乙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乙过程要顺利进行,还需向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或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3)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有些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现发现一种新型抗生素,请你根据上述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这种抗生素能否阻断细菌DNA和人体DNA的转录过程。实验步骤:第一步:取A、B、C、D
4支试管,各加入足量的ATP、核糖核苷酸、相关酶的混合溶液。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该实验有可能会出现_______种实验结果,如果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抗生素只阻断细菌DNA的转录,不阻断人体DNA的转录。9.下图表示鳄梨果实成熟时乙烯引起纤维素酶的形成。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乙烯诱导纤维素酶形成是通过直接调节基因表达的________过程而实现的。(2)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②进入细胞质需要通过________(填结构)。(3)纤维素酶在[ ]_______
_中合成,随后在________加工,最后又经[ ]________加工和包装。(4)在①~⑤中,哪些参与了生物膜系统成分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图表明基因控制果实成熟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而实现的。组成单位是________,可以用图2方框中数字________表示。
=
PAGE
1伴性遗传
授课题目
伴
性
遗
传
拟
2
课时
第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能力:1.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重
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难
点
1.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问题探讨: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图引入课题伴X显性遗传。二、伴X显性遗传的概念:(学生回答)它们的基因位于X染体上,由显性基因控制,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三、让学生完成以下表格掌握知识当基因型为XDXD,XDXd时,表现为女性患病;当XDY基因型为时,表现为男性患病。因此,女性患者一般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女性男性基因型XDXDXDXdXdXd XDYXdY表现型得病得病正常得病正常四、依上表列出六种交配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并引导学生说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小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⑵具有时代连续几代代都有患者的现象;⑶难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五、伴Y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⑴传男不传女总结口诀
1、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2、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兵女正非伴性。(“女”为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3、Y病传男不传女六、课堂练习:1.下图的4个家族遗传系谱图,黑色是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
教学后记:
PAGE
1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授课题目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运用水平)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理解水平);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水平);概述DNA分子的复制(理解水平)。
重
点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过程及各组实验结果分析,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与体现的原则2.遗传物质的判别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难
点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过程及各组实验结果分析,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与体现的原则2.遗传物质的判别3.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过程: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即:DNA是遗传物质)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五、小结:
细胞生物
(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
(病毒)核酸DNA和RNADNARNA遗传物质DNADNA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G
≡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DNA的特性: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6、与DNA有关的计算:在双链DNA分子中:①
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4、过程:(看书)①解旋
②合成子链
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5、特点:
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9、意义: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复制出DNA数
=2n(n为复制次数)含亲代链的DNA数
=2
教学后记:
PAGE
1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授课题目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拟
1课时
第
1
课时
三维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5)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重
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难
点
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2、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复习: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哪些 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引课
设疑:3.运用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原理能不能育种呢?
(出示杂交玉米实物)
这种玉米是怎么产生的?(幻灯片展示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图片和视频)4.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是怎么培育的?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板书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5.袁隆平超级水稻的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单倍体育种都是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那早些时候人们是怎么培育优良品种的呢?新课
自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品种的改良。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知道要挑品质好的个体来传种。这样,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的选择,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品种,比如产量高、能抗病虫害的粮食作物,产蛋、产奶、产肉较多的家禽、家畜,等等。资料1
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最突出的贡献是选育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请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学原理及其优缺点。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上如下问题: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这种方法称为
。(选择育种)“选择”的含义是
。2.这种育种方法有什么局限呢?选择育种的局限性是:只能利用生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限变异,在已有的性状组合中选育优良品种。3.如何能想办法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创造出自然条件下没有的新性状组合,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呢?一、杂交育种(板书:杂交育种)
设疑:杂交育种的过程如何呢?资料2:小麦的高产(D)对低产
(d)是对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是显性.现有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的两种纯系小麦品种。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因材施教
你用什么方法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高产、抗病)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
(1)将你的设想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亲代:
高产、不抗病
X
低产、抗病 ↓ 杂种第一代::
高产、抗病↓杂种第二代: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教师点评,并示范书写过程如下:P
AA bb
X
aaBB
↓配子
Ab
aB
↓
↓
F1
AaBb↓
F2
表现型
高产抗病
低产不抗
高产抗病
低产不抗病(2)从哪一代可以开始选育优良性状?为什么 (3)子二代具有优良性状的显性品种可以代代遗传吗?为什么?(4)如何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良品种?(5)如果选育的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呢?(6)该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什么?(7)教师引导,总结教材P99页的杂交育种的概念。(8)与选择育种比较,杂交育种有什么优点?(9)请举出我国在杂交育种方面成就。(10)综上所述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困难。请从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类型,以及育种时间等方面,分析杂交育种方法的不足。(11)有没有更好的育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点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基因突变的内容。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就发展为一种新的方法——诱变育种。二、诱变育种(板书:诱变育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页,然后师生小结:(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什么?概念指什么?方法有哪些?教师引导,组织开展生生、师生的讨论(2)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3)联系基因突变的特点,谈谈诱变育种的局限性。(4)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三、请同学们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
教学后记: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