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二节
化学真奇妙、体验化学探究
【学习目标】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了解实验探究的的基本环节
【重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日常生活中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辨别
初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探究实验的设计
【课时】2课时
第一课型
自主学习
【课堂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天然材料,合成材料的定义。
2、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3、通过老师批改作业收集学情为第二课型的精讲点拨做好针对性的准备。
复习提问已学知识
第一学段:自主学习:
1.学生利用教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学生自主完成检测一
3.通过老师批改收集学情
导入: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从何而来?一日三餐营养如何调配?当今世界面临的核问题、
能源危机、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癌症、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甲型H1N1等世界性科技难题如何防控?这些都与化学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说说哪些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哪些是化学
合成的?
举例:
天然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成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什么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呢?
结合课本P4的图片,总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
●1.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
或者_________
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化学变化是有__________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_____、______上的变
化。
思考题:下列变化中哪些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哪些有新的物质生成?
A.酒精燃烧
B.玻璃破碎
C.冰块融化
D.铁丝弯曲
E.食物腐烂
F.铁的生锈
G.木材加工成桌子
H、光合作用
三、阅读课本P6-P7图片得出:
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包括离子)
四.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
实古代炼丹炉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进
行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实验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a、蜡烛的火焰是否分层?哪层温度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倒扣在同样的烧杯中的两只蜡烛哪只先熄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段:合作学习,展示学习
学生带着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学生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情卡的形式交给组长,汇报给老师。
检测训练一(
3分钟
,满分18分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
1.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人工合成材料的是
(
)
A.羊毛围巾
B.纯棉衣服
C.木制家具
D.塑料瓶
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
A.合成新物质
B.寻找新能源
C.治理环境污染
D.物体的运动形式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玻璃破碎 G.冰雪融化 D.汽油挥发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食品腐烂变质
C.自行车生锈
D.高粱酿酒
下列现象中有一种变化与其他变化不同的是(
)
A
干冰生华
B气球爆炸
C矿石粉碎
D粮食酿酒
6.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
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那么,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一过程(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制定计划
D、结论
7.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下列各项中与化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
)
①环境保护
②能源开发利用
③新材料的研制
④药品的研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A
发光、发热
B有气体生成
C颜色改变
D有新物质生成
9.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
A
燃起篝火烧烤食物
B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第二课型
精讲点拨
【学习目标】
1、通过精讲点拨解决重点、难点,通过检测二落实强化。
2、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判断方面过关。
3、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达到能力的提升。
第三学段:精讲点拨
教师围绕学情反馈的问题及本节重难点进行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除了生成新物质,会不会伴随一系列的现象呢?
思考: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填写下面空白内容:
(1)点燃镁条
发出
光,放出
生成
固体
(2)向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
色
(3)将锌粒加入稀盐酸中
产生____________
(4)向少量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_________
结论: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化学变化时的注意事项:
①
不能说出____________
②“雾”指___________
③“烟”指
____________
注意:通常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这些现象不一定是化
学变化,没有这些现象不一定不是化学变化。
所以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
总结:
化学变化中除了
一定改变外,通常还伴随着
的变化。
例题:1.我校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
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把一根火柴梗
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
(填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某同学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是
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有__________生成;然后迅速将烧杯倒过来,
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
例题2.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烧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同学有不同的
认识,甲认为高的先熄灭,乙认为矮的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设计如图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①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蜡烛最终都熄灭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认为高的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认为矮的先熄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条件下,甲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
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________
A
用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迅速爬向房门外
D
打开窗户跳出
第四学段限时完成检测二
学生完成检测二和教辅上面对应的习题
2.教师通过批改收集学情
根据前两课型自己画出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相信你是最棒的!
检测训练二(5分钟,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B.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C.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2.下列物品不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是(
)
A.塑钢门窗
B.丝织衬衫
C.世界杯足球
D.钢筋混凝土
3.下列能说明镁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事实是(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镁在燃烧前熔化
D.有白色固体生成
4.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佛山剪纸
B.潮州木雕
C.信宜竹编
D.客家米酒
5.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古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烈火焚烧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7.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
用品尝的的方法区别食盐和蔗糖
B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金和银
C、用碘水区别淀粉和奶粉
D.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8.你认为下列提出问题的思路可行的是(
)
A、人云亦云
B、随心所欲
C、善于观察
D、答非所问
9.要保证实验的客观性,设计实验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
A、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B、需要改变的因素是什么
C、需要测量的因素是什么
D、实验所需仪器的产地
10.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12..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13.下列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逐渐变短
D.生成了气体二氧化碳
14.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
A
纸张被撕碎、樟脑丸挥发
B
米饭变馊、气球爆炸
C酒精燃烧、出现沙尘暴天气
D电灯通电后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①颜色变化②状态变化③发光④发热⑤其他物质生成⑥生成沉淀⑦气体放出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
C
①⑤
D
⑤
以限时测评改的形式:
展示答案
2.对子互批
3.统计分数
4.自主改错
5.收集学情
第三课型
过关提升
【课堂目标】
通过前两个课型的学习,能掌握重点,难点
检测三和检测四实现人人过关落实,实现对优等生的优化、拔高和提升。
第五学段过关检测
合作及展示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检测二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
老师巡视,并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2.对疑难问题老师进行补充性讲解。
过关训练三(10分钟,共34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滴水穿石
D.焚书坑儒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D.化学反应伴随有能量变化
3.以下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风力发电
C.铁矿石炼铁
D.太阳能取暖
4.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B.物质的性质取决于自身的结构
C.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D.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则是永恒运
动的
5.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内容的是(
)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
正确的是
(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和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
7.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
世界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B
通过普通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水分子的结构
C
分子由原子构成
D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2分)
8.水是由______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氢气由________构成,符号为__________,氧气由____________构成
,其符号为_______。
第六学段
拔高提升
提升训练四(5分钟,共18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C、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对分子、原子的移动和排列
D、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6分)
2.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只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测白烟是石蜡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气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探究】
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占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________________的猜测.
【解释与结论】(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的猜测是正确的.
(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小亮同学的反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许你对该小组的探究活动也有所思考,你思考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优秀学生公布答案,教师做补充,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争取组内辅导过关,同时教师根据再训练反馈情况进行个体辅导,实现人人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