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4套)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打包4套)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14:08:23

内容文字预览

我们的风景
教学目的:
①品味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③在理清散文思路,理解风景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④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明确作品线索,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难点: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为心声,画为心境”,“风景及时心境,风景就是人心中的祈愿”,“认识风景,是通过每个人的眼睛而获得心灵的感知。”这是日本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的心灵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散文《我们的风景》。
2、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分小组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文章的主线,这句话反复出现,既能引起读者注意,又带领读者转换视角,虽然都在山路上,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看到不同的景物。
②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
以“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为线索
③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风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提示:要抓住各季节典型事物的特征】
初夏——“浓绿”、“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
夏季——“蔚蓝的天空”
秋季——“枫叶的红色”、“在冬天到来之前”
冬季——“白雪奏鸣”、“天空又下起雪来”
春季——“小小嫩芽”、“树木吐露新芽”
4找出文中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色彩美。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为什么以“我们的风景”为题,说说你的看法。
每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但心灵彼此相通,我的风景可成为我们的风景。作者把风景的感受描绘出来,希望也能感染读者,成为人们的风景,让人们都能面对风景,与自然交流。
2、联系全文来看“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这句话写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
不断奋进,不断跋涉的生命状态。
四、品读课文,感悟赏析,畅谈感受
赏析示例:
1、不断传来百鸟的鸣声。近处的葳蕤的树林中黄莺在歌唱。对面山上传来布
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不时响彻林间。
耳畔回响着各种鸟的叫声,抑扬顿挫。百鸟的歌唱在山林间回响,更凸现了春夏之交山间景色的独特。
2、小鸟啁啾鸣啭,祝福新生的喜悦。不知哪里传来小啄木鸟啄树干的声音。
初春来临,这叫声包含了对春天的欢迎,从它的叫声中听到的是稚嫩、欣喜、活力。
五、放飞想象、朗诵展示
六、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在长途旅行中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简洁而又澄静的文字记录下来。文字虽然淡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感觉到他对自然、人生、艺术的热爱,对生命执着的追求,对美的热烈的呼唤。
七、课外拓展:关爱自然,感悟美丽
1、大自然的美丽让我们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如何用美丽的心灵去看待世界,并将这种美丽传递
板书设计:
线索:此刻,我在山巅的路上攀登
内容:风景——
特色
初夏——“浓绿”、“布谷鸟悠扬的歌声”、“杜鹃鸟尖锐的啼鸣”
夏季——“蔚蓝的天空”
秋季——“枫叶的红色”、“在冬天到来之前”
冬季——“白雪奏鸣”、“天空又下起雪来”
春季——“小小嫩芽”、“树木吐露新芽
思考:
不断奋进,不断跋涉的生命状态

教学反思:乌篷摇梦到春江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描写富春江景物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独有特点。
2.学习作者语言生动,传神,得到没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富春江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乌篷摇梦到春江》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能抓住景物特征,领悟文章的意境和象征意义;品味文章中蕴涵的情境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学会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同时还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乌篷摇梦到春江》是叶文玲的散文代表作。本文以梦为线索,以“五想”为内容,编织了春江娇俏和美妙的图画。
文章标题“乌篷摇梦到春江”,这是全篇的文眼,暗示船载着梦将洒满春江。“梦”的展示是通过春江的自然景观与春江流域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来显示的。
作者的“梦”虽贯穿始终,但具体落笔时,却把“梦”化为“五想”来写“梦”,而梦与想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梦”是通过“五想”来实现的。“奇想”(中文开头处),写作者当年在青海戈壁滩时对春江的奇想,渴望之情不言而喻;其后“始想”富春江的俏,“还想”富春江的“娇”,“再想”富春江的“静”,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春江的俏、娇及美,描写层次极为清晰。
而更难得的是文章除了写到富春江的自然景观的“俏”、“娇”、“美”,之外,还很自然地有了第五想——“又想”到以汉代隐士严子陵为代表的富春江人们,高度颂扬了富春江人们的不媚世俗的傲骨神魂。即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本文另一特色是作者的语言简约而优美,且善于巧妙地引用古今诗句,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乌篷摇梦到春江”,一个“摇”字点明游览的工具,透露出作者闲适惬意的心情,烘托了富春江的娇和静。又如引用郁达夫的诗句“屋住兰江梦亦香”一句,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魂萦梦绕。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课时完成,这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理解文章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第二,体会文章简练而又丰富的语言。第三,领悟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
鉴于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和语言优美,而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思路,品味美的语言。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由于初中生对身边的事物常疏于观察,因此领悟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女作家叶文玲到浙江的富春江去游玩,在她眼中富春江是她心中的一个“美”梦,梦里有些什么?我们一同去看看。
教师边讲边板书:叶文玲,当代小说家和散文家。《乌篷摇梦到春江》是叶文玲的散文代表作。本文以梦为线索,以“五想”为内容,编织了春江娇俏和美妙的图画。
文章标题“乌篷摇梦到春江”,这是全篇的文眼,暗示船载着梦将洒满春江。“梦”的展示是通过春江的自然景观与春江流域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来显示的。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正音:共16个,见47面
2
探讨
(1)作者的“梦”虽贯穿始终,但具体落笔时,却把“梦”化为“五想”来写“梦”,而梦与想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梦”是通过“五想”来实现的。
(2)请同学们找出"五想"其中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教师要求学生首先分析)
“奇想”(中文开头处):写作者当年在青海戈壁滩时对春江的奇想,渴望之情不言而喻;
“始想”:春江的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委婉袅娜,令人遐想无穷,美感呼之欲出;
“还想”:描绘春江的“娇”,着重突出其色泽——绿,使人想到了朱自清的梅雨潭的绿,但又各有千秋。
“再想”:写富春江的“美”,浓墨置于“静”字上。
(小结:上述“四想”,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春江的俏、娇及美。描写层次极为清晰。行文至此,人们不禁要问,除了富春江的自然景观的“俏”、“娇”、“美”,那么人文景观又如何呢?于是,很自然地便有了第五想——
“又想”:以汉代隐士严子陵的不媚世俗的傲骨为代表,颂扬了富春江人们的神魂。
通过“五想”,揭示了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小结:本文线索清晰,结构紧凑。例如富春江的自然景观,是通过“始想”、“还想”、“再想”句来写的,这“三想”句就分别是展示富春江各种景观特点的关键句,只要抓住了全文各层的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特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三、再读课文
特色赏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引用.
本文一大特色是作者善于巧妙地引用古今诗句,为文章增色不少。
(1)引用郁达夫的诗句“屋住兰江梦亦香”一句,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魂萦梦绕;
(2)通过“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动景遇“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亲”的静态对比,突出了富春江的无与伦比的美景。
四、教师总结
回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天地很大,然而再广大的天地也能收藏进一颗小小的心灵,但,倘若发现的眼睛被锁住,梦想的翅膀也会断翼.何处春江无月明,但愿君心灵似水,定能够,发现真与美,觅得梦想归.
五、作业
六、教学板书
“梦”




向往之情
乌篷摇梦到春江
奇想:
始想
还想
再想
又想
富春江的到来
富春江的“俏”(曲折多姿)
富春江的“娇”(色泽的绿)
富春江的“静”(浪敛波平)
严子陵钓台(丰富的人文内涵)
结构之美
情感之美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文章行文线索和凸显赞美之情的方法
3、结合文本理解各种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铺垫、衬托的表现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的意思和作用。
【难点和重点】
1、“不平凡”的线索作用
2、对比和烘托、衬托的巧妙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复习“象征”概念入手。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发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
2、哪些表现手法运用到了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二、齐读本文,思考本文中的白杨树象征着什么?(西北抗战军民)
三、扣线索:
1、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不平凡)看看文中出现了几次“不平凡”(四次)
2、他们各自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呢?(再读文章)
四、理清线索
1、第1段中的“不平凡”有何含义和作用?(礼赞、总领全文)
2、第4段中的“不平凡”有何含义和作用?(总结2——3段,表现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3、第6段中的“不平凡”有何含义和作用?(总结5段,表现白杨生形象的不平凡)
4、第8段中的“不平凡”有何含义和作用?(总结7段,表现白杨生气魄的不平凡)
5、总结: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其中分说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五、探究文本
1、体会2、3段之间的关系看看2、3段是怎样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铺垫:在主要人物、事物出场前,做一些必要的基础性描写。)第2段是属于什么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2、对西北自然环境的描写刻画的是什么样的景象?(黄绿错综)表现了什么特点(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引起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雄壮、伟大)还有呢?(单调)
3、看看,这些对景物的描写和所引发的作者感情对下文白杨树的出场起到了什么作用?
(正衬、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4、朗读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表现了白杨树什么的不平凡?(外部形象)从那几个方面来表现这种“不平凡”的?(枝干叶皮)他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枝:笔直;干: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比较一下这种描写手法与《春》一课中对“春草”“春风”“春雨”的描写,尝试着说说两者的区别?那么,这是什么手法呢?(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形象的特点)
5、朗读第三部分,说一说这一部分表现了白杨树什么的不平凡?(内部气质)对应这前一部分的内容,说说表现了哪些不平凡的气质?(傲然正直、紧靠团结、向上进取、朴质严肃)仔细阅读第7段的8句话,说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为什么要拿“好女子与伟丈夫”来做对比?(欲扬先抑手法: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用此手法?(突出表现白杨树精神气质的不平凡。)再看后面四个句子,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利用
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体会由树到民到兵到精神的联想。(讲解此部分中所涉及的时代背景知识)
6、总结: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层层递进,衬托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7、第9段为什么拿楠木来与白杨树作比较?(解释楠木的用途)这是什么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着什么?(国民党反动派)
六、总结:
1、结构
2、主题
3、特色
七、作业布置
1、检查笔记
2、作文仿写:托起草原
【教学目的】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进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总结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形成答题规范。
【教学过程】
导入:
翱翔的大雕,奇特的蒙古服,连天的哀草,残酷的部落战争,这是许多电视剧中草原留给我们的印象。而在潘岳先生的这篇《托起草原》中,呼伦贝尔草原却给我们留下另外一种印象:悠长浑厚的草原歌声,苍茫壮阔的草原森林,浓烈绵长的草原美酒,耀眼而散发幽香的草原鲜花……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和谐壮美。正如作者所言,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呼伦贝尔,一起去认识神圣而美丽的草原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分为两部分。
三、文本感知
1、解读第一部分:
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草原的美?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第1段总写呼伦贝尔草原只天下最美的草原。2——6段分说,从5个方面来写,依次是夏季的草原、草原的林、草原的歌、草原的酒、草原的花(抓段首句),可以分为两个类型:2、3、6写的是草原的自然之美,4、5段写的是草原的人文之美。
2、解读第二部分:
第7段写的是作者的生命感悟,第8、9段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与文明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第10、11段,亮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具有鲜明个性的草原(风景、文化),只能植根于草原,而不可简单复制。要托起草原,除了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别无他途。
四、文本细读:
分析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讲解: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用)(论述、表达、点明、凸显)了……(内容,含义,感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对象+对象特征+总体效果。
例句分析
②秦腔……吼出来的。
这句话用了排比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将草原歌声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3、练习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