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套)鄂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打包5套)鄂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14:08:49

文档简介

小小说两篇
教材分析:这两篇小小说的环境和人物迥然而异,却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长和一群被人们久久遗忘了的瞎子。然而,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他们的人格是伟大的。他们在为国家,为社会尽责的同时,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界碑》赞颂边防军人含辛茹苦,守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小巷》赞颂了一群盲人用心灵的眼睛关爱别人,引导别人,鼓舞别人走进生活,不断前进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品味语言主,理解深刻的意蕴。(2)学会运用小说的有关知识对两篇小小说进行评价鉴赏。(3)感受平凡岗位上的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如何服务于主题的。(2)理解《界碑》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资源:PPT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点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创设情境,探究文本1、现在有位记者听到了这位边防站长的故事,油然而生的敬意使他决定前去采访这位边防站长。在他们之间会开始怎样的谈话呢 那么就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吧!(1)如果你是这名深受感动的记者,你会拟定哪些问题进行采访呢
(2)依据本文来看,如果你是这位可歌可泣的边防站长,你又会如何回答呢 下面我们就请前后两排的同学分别扮演一下记者和边防站长,相互讨论一下,两人之间是如何进行采访的。2、小结:几位同学对课文把握得很好,谢谢他们精彩的表演,我也来客串一下现场记者,对我们的观众进行采访:作为观众,你看了这位记者的采访,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你的心中,边防站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的这位英雄画一个像,好吗 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1、这样一位英勇而崇高的边防站长,是否也能打动你的心灵呢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描写让你感动,请用笔勾画出来,并给予适当的批注。2、感受:面对这样一位可敬的形象,你能不油然而生敬意吗 为了国家,为了守卫边疆,他该做出了多少牺牲啊!下面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去感受一下这位英雄的形象吧!(在《说句心里话》的音乐声中学生体味人物形象。)3、通过这首熟悉的歌曲,我们更能理解这位边防站长的英雄情怀,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齐来朗读这篇课文吧!五、评价鉴赏1、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自豪!在骄傲自豪之余,我想邀请一下我们的同学做嘉宾主持,依据我们所学过的课文,特别是本单元的课文来对这位边防站长作一番评价。2、采访结束了,临走前,作为记者的你最想对边防站长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提出自学要求1、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小组准备采访活动:设计记者的采访问题和盲人代表的答词。3、选择二个小组展示采访活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三、比较探究1、请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和主旨表达等方面比较两篇小说的异同。2、这两篇小小说为什么会被放在《忧患与责任》这一单元中 四、总结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我们认识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不是那些特殊的英雄才具有的,在每个人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表达这种责任感。比如:随手捡起别人乱丢的东西,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关怀等,都是责任感的表达。
板书设计:
界碑
边防军人
保卫祖国崇高精神
小巷
一群盲人
鼓舞别人
不断前进
精神境界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事事关心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初步了解“引议联结”模式。
3、品读第10段中的辩证思路。
【教学过程】
自习与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最应该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安定的生活吗?不是。稳定的收入吗?不是。体面的工作吗?也不是。人生最应该关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史学家马南邨在《事事关心》中提出,作为学生,我们在关心读书与学习之余,更应该关心世界与社会。文章引导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去赋予人生崇高的意义。你能做到吗?
二、理清行文思路,找到中心论点:
1、将文中各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将各段段意概括出来。
2、根据所归纳出来的内容,将作者的思路理一理,看看能划分为哪四个部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理清论证过程:
引入对联,进行评析——分析东林党人——亮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严密论证——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发乎号召
5、小结:
引议联结式:“引”就是“引入材料,提出观点,确立总纲”,“议”就是“阐释论题,概括议论,确立论点”,“联”就是“运用材料,展开论证”,“结”就是“总括议论,激励劝勉”。
三、研读第10段:
1、划分本段的结构。
2、说一说第1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提出观点的?(辩证)
3、什么叫辩证?简单的说就是将事物一分为二、矛盾统一地来看待。
4、后面的论述部分是从哪两个层面来论述的?(正反)
5、小结:辩证的思路可以使论证更加严密。
四、总结:
检查全文和第10段的结构示意图
五、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驳论的论证方式。
【教学重点】
1.体会行文思路。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导入: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国联---亡国论调三周年纪念---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
二、知识疏导:
1、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与驳论
2、怎样驳论?先破后立。怎么破?抓住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整体把握:
1、教师激情范读
2、学生自读,理出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
四、梳理思路:
1、学生朗读1、2段
2、提问: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你认为对方这样说有道理吗?作者承认这一点吗?
3、学生朗读3、4、5段
4、作者是首先抓住对方哪一点进行反驳的?他信力是指什么?自欺力是指什么?自欺的目的是什么?
5、学生朗读6、7、8段
6、作者的论据是从哪两个方面列举出来的?什么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被所谓的正史掩盖?我们现在有具有中国脊梁的人吗?说说为什么不背大家所知道?由古观今,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是什么?
五、突破主旨
1、学生朗读第9段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概括一下。
3、结合上文说一说地底下是什么意思?联系一下脊梁说一说筋骨是什么意思?那脂粉是什么意思?
六、小结:
鲁迅的论断对我们今天又有何意义?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
预习,疏通字词。
一、导入:
人世间,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哑哑学语的婴孩会说,离开妈妈的怀抱最苦,依偎于妈妈的怀抱最乐;稚气未脱的儿童会说,独自一个人最苦,与朋友们在一起最乐。而你,意气风发的少年,答案是什么呢?失去友谊最苦,拥有拥有友谊最乐吗?……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也许能给你提供较好的答案。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让我们先保留一个悬念,等到分析完文章的结构,归纳出作者的论点,
这个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抽学生发言,小结。
三、理清作者思路,剖析课文严密的论证过程,
1.提问:文章开篇用一串排比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如贫、失意、老、死,并一一否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先立论后驳论,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2.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照应第1自然段并使论证逐步深入的
先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照应第1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伸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人,最后再次照应第1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3.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
快乐”,但是为什么前面完全谈痛苦,用了两段,而这里既谈快乐也谈痛苦却只用了一段
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他所讲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既然前面已经用于不少篇幅,这里就无庸赘述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痛苦的状态易写,而快乐的情形难描。
4.归纳出本文的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
最大的快乐”。这是一对联言命题,针对这一论点,文章最后提出“怎么办”的问题,即“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全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而有力。
得出论点,思考本文的题目“最苦和最乐”,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是这样的顺序了。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最苦与最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
导入示例: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大家看完下面的记者采访片断后,可能对最苦和最乐会有新的看法。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三、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契(qì)约
揽(lǎn)
悲天悯(mǐn)人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
如释重负
无入而不自得
悲天悯人
3.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分析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
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如何?而不能如何?
进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B.(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C.(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分析课文:
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讨论第二部分: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讨论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五、鉴赏本文,讨论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责任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只偏失一方,便失却另一方的意义。
六、布置作业:
1.查找古今中外名人有关责任的名言警句。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