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11-08 15:38:05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元素
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三、物质的分类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纯净物进行分类。1、列举一些学生较为是熟悉的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组织学生讨论,形成单质、化合物概念。2、小实验:用磁铁分别吸引铁钉和菠菜,通过实验使学生明晰元素与物质的不同。
学生将具体的物质进行分类,形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
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做”,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概念。这样,即可加深学生对分类思想的认识,又可帮助他们对“世界上的三千多万种物质仅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疑问?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知识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疑问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展性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
——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前面已经学过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基础上展开的,继续探索构成原子的更小微粒以及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是前面相关的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因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难点: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2、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内容比较抽象,虽然有了前面微粒相关内容的铺垫,但仍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由于没有了宏观实验的辅助,学生们只能靠想象来学习,学习方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需要老师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原子结构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又无法通过宏观实验加以展示,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
电教资源:水分子分解的动画,金刚石的结构的flash动画;
图片: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提问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动画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学生发言)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带着问题思考并继续听讲
5
创设情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原子弹何以得名?原子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呢?
(图片展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
认真观察、思考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3
导入新课
原子弹爆炸过程中原子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子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构成。(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想像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动画演示)金刚石的构成的动画。
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57
引导和讲解
虽然原子核很小,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继续观看动画,大家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引导学生动手用大括号的形式将原子的结构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原子核的构成的动画重放整个动画
仔细观看动画并积极讨论,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设计。
知识巩固
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提出问题
思考并回答。
3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的表4-2;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注意氢原子内无中子)。
指导阅读
认真阅读表格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结论。
5
引入新内容
请大家看几种原子的质量数值: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
kg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167
kg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
kg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993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6
kg即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657
kg
屏显几种原子的质量
学生感知得出: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2
总结讲解
师生一起得出: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相对质量介绍概念。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
(展示图片)介绍院士张青莲
学生学习化学及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的热情高涨,
5
深入探讨
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整数值)氢1011碳66612氧88816钾19201939
(屏幕显示)表格如左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0
巩固练习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氮77镁1224磷1615铁3056
(屏幕显示)表格如左
巩固原子中的几个数量关系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
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
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
和————————
,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
和——————
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2
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一、电解水
1、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
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做P38
[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
利用图示可较清楚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看图说话”方法。
第二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
[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
[板书]
氢气
+
氧气


H2
O2
H2O
[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
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
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
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
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
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
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
:VO2
=2

1
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
4、下列变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
D、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

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
----------
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
P40
[长话短说]
[反馈练习]
P41
[挑战自我]
[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需要记忆的知识教多,以后要注意巩固情运动的水分子
学习目标:
宏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物理现象
微观认识水的三态分子内部结构的不同
微观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内部结构的变与不变
解释自然界的变化中水分子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教学重点
1.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变与不变
2.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的分子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水分子的三态中分子的结构的区别
三态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出示物理教学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视屏,思考:
我们从表面看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现象,那这些现象从分子的角度如何解释,今天我们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走入新的课堂
水分子的运动
快速阅读学习目标
1.宏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物理现象
2.微观认识水的三态分子内部结构的不同
3.微观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内部结构的变与不变
4.解释自然界的变化中水分子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教师:物质的三态变化中分子是怎样变得,首先分析物质的三态中分子的结构)
自主尝试
合作交流
出示几组常见物质固液气三态时的分子结构图,小组合作总结分子在三态下的结构特点:
(提示:固态时分子排列像坐在教室上课;
液态时分子排列像在操场做操;
气态时分子排列像在操场自由活动;)
提问:
固态时:分子排列
,分子运动
,分子作用力

液态时:分子排列
,分子运动
,分子作用力

气态时:分子排列
,分子运动
,分子作用力

(难点突破,课堂活动
选六个同学课堂演示水分子的三态的变化结构图,)
学生思考:
以水分子为例,分子的三态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强调——板书:
分子的三态变化中:
变:
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不变:
分子的大小和数目
精讲点拨
难点突破
提问:
水能实现三态变化的前提是什么?——温度
在温度的变化下,水分子还有哪些变化发生?
出示:水在液化中分子的运动视频,回答问题:
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热量,温度
,分子运动
,分子能量

作用力,分子间距

小组讨论回答: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分子变化?
水由液态变为固态:
热量,温度
,分子运动
,分子能量

作用力,分子间距

(教师强调答案)
当堂检测
达标训练
请解释炎热的夏天水分蒸发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夏天自行车胎晒爆,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气球吹爆,是因为什么?
小结:说说通过学习你对分子的变化有哪些新的认识?
作业: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
水的三态变化:

——间隔,排列方式
不变——分子的数目和大小
自行车胎晒爆,变的是间隔,排列方式;不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和大小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实验探究目的:
初步学会溶解固体和给物质加热及嗅闻液体(气体)的方法;
练习进行过滤和洗涤一般仪器的方法;
.练习用蒸发皿蒸发溶液。
操作、记录与分析
内容、步骤、方法
结论与解释
嗅闻液体(或液体)物质的气味①取一小瓶浓盐酸,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小心地嗅闻盐酸气味;②取一小瓶酒精按上述①操作,嗅闻酒精气味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采用_________法,以防_________。
物质的溶解⑴振荡溶解①用药匙(或Ⅴ形纸槽)取少量硫酸铜晶体送入试管底部,擦净药匙;②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蒸馏水,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试管上端,无名指和小指拳托在试管外壁内侧,手臂不动,甩动手腕,反复振荡至晶体完全溶解;③将所得溶液倒入指定回收瓶内
⑴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加快溶解;②振荡是左右甩动,不是上下颠动,因为颠动可能会使试剂_________;更不能用拇指堵住管口振荡,因为这样做会_________
⑵搅拌溶解①取一个小烧杯并放稳放稳,用药匙取少许粗食盐放入烧杯内。擦净药匙,放归原处;②加少量蒸馏水,左手扶着烧杯,右手持玻璃棒,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为止;③将食盐溶液倒入指定的回收瓶内
②搅动时不可碰撞器壁,更不能用玻璃棒把固体物质捣碎或压碎,以防止_________
物质的加热⑴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①取一根外壁干燥的试管,注入2ml蒸馏水;②以右手持试管夹长柄,用拇指压住短柄,使试管夹张开,从试管底部上套至管口约1/3处,松开拇指,放于试管架孔内待用;③取下酒精灯帽,正放于灯的右侧,调节灯芯,查看灯内酒精是否适量后,用火柴点燃,熄灭火柴,将火柴梗放入指定的盛废物的器皿内;④以右手持试管夹长柄,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角,移进酒精灯外焰,先左右移动试管,使之均匀受热,然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⑤加热完毕,熄灭酒精灯,将试管放于试管架孔内,冷却后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取下,并分别放于试管架孔内
①若容器外壁不干燥,则受热可能________;③灯帽“正放”可防止其滚动;④试管倾斜时比其直立时__
__________要大。酒精灯______温度最高。
⑵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①将一根干燥的试管,将少量硫酸铜晶体用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用左手指轻弹试管,使晶体铺平;②将酒精灯放于铁架台左侧,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好铁架台上的铁夹,再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上,管口略向下倾斜,试管口下方放一蒸发皿,调节试管与酒精灯高度,必要时灯下可垫一块木块,最后将试管夹夹紧;③移动酒精灯,用外焰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集中加热盛有硫酸铜晶体的部位,至全部晶体变为白色为止;④移动酒精灯,用灯帽从侧面将灯盖熄后提起灯帽再盖上。待试管冷却后取下,将产物倒入回收硫酸铜的瓶内;⑤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②给试管中固体试剂加热,管口应_________,以防止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固体试剂时,一般应从近管口一端逐渐向_________移动;④盖熄后将灯帽再提起盖一次,目的是放走酒精蒸气,以防_________
⑶给烧杯里的液体加热①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调节并固定铁圈,放上石棉网;②取少量食盐晶体,放入一个外壁干燥的烧杯内,加入少量蒸馏水并放在石棉网上;③用火柴点燃酒精灯;④以右手持玻璃棒,边加热边搅拌至食盐全部溶解;⑤盖熄酒精灯,待烧杯冷却后取下,将少量液体倒入一个蒸发皿内,供下面的实验使用;⑥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①烧杯是平的,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时会引起__________;②如容器外壁不干燥,受热时因水分受热汽化,吸收热量,易导致_________
⑷蒸发①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调节铁圈高度,放上盛有食盐水的蒸发皿,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②右手持玻璃棒,边加热边搅拌,至液体接近蒸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少量液体蒸干;③冷却后取下蒸发皿;④用玻璃棒将食盐晶体小心地移入回收食盐的瓶内;⑤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②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和滤渣的洗涤⑴准备过滤装置①取一张滤纸,对折两次,剪去多余部分,打开滤纸,尖端朝下放入漏斗,用蒸馏水润湿,并用玻璃棒或手指轻压滤纸四周,超出气泡,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制成过滤器。置于铁圈上备用。②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调节铁圈的高度,使漏斗下端尖嘴部紧贴烧杯内壁。
①滤纸若与漏斗内壁________,两者之间就会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⑵过滤和滤渣的洗涤①左手持玻璃棒上端,使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一边,并将玻璃棒倾斜成一定角度;②右手持泥沙水的烧杯,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缓缓地将待滤液体沿玻璃棒倾入过滤器,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过滤时过滤器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可重复进行过滤,直至滤液澄清为止;③用少量蒸馏水荡洗烧杯,将洗液及沉淀物倾入过滤器,最后用适量蒸馏水分3次洗涤过滤器中的滤渣;④取下过滤器,将带有泥沙的滤纸放入废物缸内,然后清洗漏斗和烧杯,放回原处
①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纸一边,为了防止_________;②待滤液面如果超过滤纸边缘,则待滤液会_________,影响过滤效果;③用蒸馏水分多次洗涤沉淀物才能将沉淀物中的_________除去;④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应该倒入_________集中处理。取用过多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集中处理沉淀洗涤的原则:少量多次
仪器的洗涤①先将试管中的废物倒入废液缸内,右手持试管刷,先清洗外壁,以便观察效果。注入约半试管水,振荡冲洗,再用试管刷蘸取少量去污粉,介入试管内轻轻旋动,反复数次,两用清水振荡冲洗至清洁为止。②仪器清洗干净后,放在试管架或指定的地方,备用。
注:⑴仪器必需冷却后才能清洗。⑵若有难溶物,一般先加盐酸溶解。⑶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内外壁上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清洗后仪器应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