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观书有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西藏汉语)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16: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观书有感
教材分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3.了解哲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出示朱熹名言。2、交流作者朱熹的资料。同学们,在预习时搜集了朱熹的资料,谁来交流一下?
3、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什么叫“观书”?(读书)
(3)题目的意思谁会解释?4、学习生字。通读全诗,找出“诗眼”1、同学们,吟诵古诗有三种境界,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境界?2、配乐自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3、指名读,这首诗里作者描绘了什么?(板书:方塘)4、一个怎样的方塘?(板书:清澈)三、理解诗意
1、浏览全诗,看看方塘的“清”体现在哪儿呢?2、理解前两句诗。(1)出示“鉴”、“开”的含义,半亩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说明什么?(2)像镜子一样的池塘倒映出什么呢?什么样的“天光云影”?“徘徊”怎么理解?(请人表演“徘徊”)诗中什么随着什么来回移动?(3)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看到如此清澈的湖面,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3、范读,激发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描绘)4、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5、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出示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理解后两句诗,交流
(1)“渠”、“清如许”、“为”的理解。
(2)指名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板书:源头活水)(课件演示画面)再次吟诵该句。假设没有活水,方塘会怎么样?四、质疑,明白诗理1、质疑: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2、悟理
(1)写方塘与读书有关吗?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朱熹看到方塘的水,想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认为的?
(3)出示填空。
3、再次朗读。五、课外拓展,温故知新1、初步了解“哲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课件出示填空)
六、小结本诗
1、教师小结2、再次品读诗句,尝试背诵。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2、出示朱熹另外一首《观书有感》,课后学习。3、出示《吕氏春秋》一句话。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方塘:
清澈

源头活水
(写景)
人:
聪明

汲取新知
(喻理)
引用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朱熹产生一种熟悉感,便于接下来的古诗学习。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哲理诗。为了让学生深入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解朱熹以物喻理的巧妙,我用“吟诵古诗三境界”来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情,明其意。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来配乐朗读,想要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在诗中赏画,在画中寻诗,感受古诗的意境,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音乐的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学贵“问”,质疑诗题,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方塘与读书之间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课件展示写景喻理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哲理诗”,并通过熟悉的古诗诗句练习来巩固理解。除了理解古诗含义之外,学习古诗更重要的是有感情的熟读成诵。课外拓展朱熹另一首《观书有感》,再次感受朱熹的魅力。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许多说理性的诗句,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那一杯水的。也让我反思自己,在本次古诗教学中还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三种境界虽然让学生体验了,但效果反面我觉得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读出古诗的意境还是要当做重点来进行。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