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题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题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20: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喜欢
  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生:北京故宫、海南……
  师: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
  生: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
  (生边读边划,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
  (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小船很小。
  (出示课件)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
  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在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知道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写感觉的句子)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姿势下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
  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四、赏析内洞。
  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子。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写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可以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那一段是些外洞的?
  生:第四自然段。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接着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
  师:这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
  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