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九上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九上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08 20:28:41

文档简介

微考点: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的比较
国家
时间
人物
内容
影响
大化改新
日本
7世纪中期
孝德.天皇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查理.马特改革
法兰克王国
8世纪前期
查理.马特
①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②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易错微析
对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的性质认识易错。
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两国封建制度形成。
例题1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
答案:C
解析:两次改革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后,封建制度逐步成,故选C。
例题2 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
A.把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 B.废除氏姓贵族的世袭制
C.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D.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制
答案:C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使西欧确立了封建制度。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改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故选C。
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
A.大化改新之后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2.下列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是( )
A.商鞅变法 B.日本大化改新
C.査理·马特改革 D.中国改革开放
3.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的制度
B.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
D.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4.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西欧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社会。“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它出现在查理·马特改革之后,故选B。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改革。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结合课本所学分析,A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査理·马特改革为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故选D。
3.A 解析:査理·马特改革实行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的制度,B和C是大化改新的内容,D是伯利克里的改革,故选A。
4.C 解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排除A;“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是奴隶社会古罗马时期的谚语,排除B、D,故选C。
微考点:拜占廷帝国名称的由来及灭亡的过程、原因和教训
1.拜占廷帝国名称的由来:
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此地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
2.拜占廷帝国繁荣的表现:
拜占廷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非菲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3.拜占廷帝国灭亡的过程:
6世纪,东罗马帝国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地区。此后几百年,帝国内忧外患,日益衰落。13世纪上半期,西方军队东征,征服并统治拜占廷长达半个多世纪。拜占廷虽一度复国,但领土大大缩小,四分五裂,国力衰微。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军队攻陷,拜占廷帝国灭亡。
4.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拓展点)
主观因素: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国内人民起义不断;③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
客观因素:13世纪西方军队的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5.拜占廷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拓展点)
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文明不分国界,只有落后和先进之分。只有保持虚心的态度,积极向先进文明学习,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
易错微析
对灭亡拜占廷帝国的国家的识记易错。
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奥斯曼土耳其。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在西亚兴起,他积极向外扩张,先占领小亚细亚,又渗入巴尔干半岛,矛头直指拜占廷帝国并于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灭亡。

例题1 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我们( )
A.要以排外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 ?B.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
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 ????D.只有扩张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主观原因,从中得出启示。帝国灭亡的主观原因有:①国家穷兵黩武,导致财尽国弱。②统治者故步自封。分析选项可知,启示是要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文明,对待他国文化要开放包容,故选B。
例题2 当西方为新的文明打下基础时,拜占廷帝国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占压倒优势的遗产上,一直无力冲破过去的桎梏,因而变成了一个陈旧的,与时代不合的存在物,直到1453年遭到耻辱的但却不可避免的灭亡为止。拜占廷帝国是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的( )
A.阿拉伯国家?????? B.古巴比伦王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
答案:D
解析:灭亡拜占廷帝国的是奥斯曼土耳其,故选D。
1.定都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廷帝国的是( )
A.波斯帝国 B.马其顿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东罗马帝国
2.能够体现拜占廷帝国建筑和艺术结晶的是( )
A.圣索非亚大教堂 B.金字塔 C.雅典卫城 D.空中花园
3.下面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国家建立起来 ②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廷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后500年,东罗马帝国也灭亡了 ④东罗马帝国被奴隶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拜占廷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努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材料二:落后、保守的查士丁尼(527—565年)一心想将恢复帝国的梦想变为现实。因此,他征服了北非、意大利及西班牙部分地区,还编纂了罗马帝国的法典。查士丁尼宣称,“我们将重建过去的一切,尽管其价值现已降低到最低限度……我们要重视罗马人的名誉,确保过去的一切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材料三:查士丁尼在恢复帝国方面所做的努力是短暂且代价沉重的。他在地中海西部发动的战役使帝国的国库耗之殆尽,使巴尔干和亚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击。他死后不到十年,一个新的蛮族部落伦巴第人,占领了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同样,在多瑙河边境,阿瓦尔人同斯拉夫和保加利亚臣民一起,进入巴尔干地区,取代拉丁化了的伊利里亚人,削弱了帝国的控制。在东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波斯人因受贿曾与拜占廷媾和;现在,他们在野心勃勃的大皇帝科斯罗埃斯二世的率领下,开始全面消灭东罗马帝国。到615年,他们已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并在君士坦丁堡对面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安营扎寨。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拜占廷帝国”就是历史上的什么帝国?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3)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由拜占廷帝国的命运,你认为我们国家今天应当怎样做,才能繁荣昌盛?
D 解析: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故选D。
2.A 解析: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帝国建筑和艺术的结晶,故选A。
3.B 解析: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灭亡于145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900多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故③错误。东罗马帝国被封建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所灭,故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B。
4.(1)东罗马帝国。
(2)封建保守,故步自封;皇帝查士丁尼频繁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外族入侵。
(3)封闭导致衰败,落后就要挨打。鼓励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
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解析:第(1)问,拜占廷帝国就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第(2)问,拜占廷帝国灭亡
的原因:长期的军事扩张,导致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故步自封。第(3)问,第1小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微考点:查理马特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查理·马特改革的背景:
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统治了欧洲中西部大片领土,其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
2.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8世纪前期
改革者: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
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9世纪后期,这种封地逐渐变成世袭领地。
影响: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易错微析
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的理解易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即指我的附庸的附庸并不服从我的指令,我只能命令我的附庸而不能命令我的附庸的附庸。这是当时封建等级关系的真实写照。
例题1 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隶属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理解。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由图可知,小封建主是大封建主的附庸,大封建主是帝王的附庸,故小封建主不是帝王的附庸,不需要对帝王效忠,A、B两项错误。西欧封建等级制中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故D项错误。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隶属关系,故选C。
例题2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答案:D
解析:查理·马特改革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D。
1.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国中,最强大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我主,臣下乃我主之仆人,领有采邑之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这是封臣对封君的宣誓,这种关系的产生源于下列哪一次改革(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商鞅变法 D.查理·马特改革
4.“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现象出现在( )
A.中国 B.美国 C.东欧 D.西欧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什么制度?
材料反映的制度体现出的阶层状况如何?
(3)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1.B 解析: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故选B。
2.B 解析:查理马特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这一制度的真是写照,故选B。
3.D 解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题干关键词“封臣”“封君”可知与查理·马特改革有关,故选D。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社会的认识。法兰克的查理马特改革后,西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题干材料正是当时关系的真实写照,故此题选D。
5.答案:(1)分封制度。
(2)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要效忠封主,为他打仗。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3)封建等级制度。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大封建主是国王的封臣,小封建主是大封建主的封臣,封臣效忠封君,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微考点:罗马教廷对西欧的统治及其成因
1.罗马教廷对西欧的统治:
政治上,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2.罗马教廷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拓展点)
①“丕平献土”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②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并巧取豪夺占有大量土地。③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赠赐地产。④基督教会加紧对人们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相悖的“异端”思想,并垄断了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解释权。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教皇和教会成为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精神支柱。
易错微析
对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的识记易错。
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例题1 既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又是西欧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是( )
A. 庄园 B. 罗马教廷 C.帝王 D.大封建主
答案:B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且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故选B。
例题2 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答案:A
解析:在中古西欧社会,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故CD说法错误。西欧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故B项错误,此题选A。
1.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异端”思想的是( )
A.教皇与教会 B.富裕商人 C.天皇 D.银行家
2.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社会现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权高于皇权 B.国王是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C.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D.教皇和教会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
主要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当时老百姓大多是文盲
4.在伯恩斯所著的《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内容有( )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③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教会和教皇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A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故选A。
2. B 解析:在西欧封建社会,罗马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A、C、D叙述正确,B项错误,答案选B。
3.B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此题选B。
4.B 解析:西欧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他们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故选B。
微考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表现和意义
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了。
2.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表现:
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城市。
3.西欧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
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日益贪婪,对城市市民 加紧剥削。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
方式: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如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典型的例子。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5.西欧重新兴起的城市比同时期中国城市先进性的表现:(拓展点)
中国尽管经济发达,但只是原地踏步走,在已经腐朽的封建关系中循环往复。而西欧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居民中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其中一部分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易错微析
对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易错。
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例题1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封建主日渐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答案:C
解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C项。
例题2 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铁质农具的使用
C.封建城堡的修建 D.交通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原因的理解。这些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城市的兴起和当时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出现,故选A。
1.法国有一个城市叫做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11、12世纪的哪一史
实( )
A.琅城市民的反侵略斗争 B.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耳曼人的入侵 D.这里是罗马征服时的古战场
2.10世纪初,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个阶级(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市民阶级? ? D.资产阶级
3.恩格斯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评价是“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
是( )
A.城市的商品经济对西欧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B.在政治上,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
C.城市中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D.城市中种植着鲜艳的花朵?
4.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当时的城市规模不大,一般围有城墙和供守望的城堡……”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这种制度源于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2)材料一中,位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哪一阶级?其所体现的制度是以什么为纽带的?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3)材料二中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是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B 解析:11、12世纪,法国琅城市民为争取城市的自治权,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终于取得自治权,故选B。
C 解析:10世纪初,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故选C。
3.D 解析:“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隐含的深意是考查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A、B、C对意义的叙述均正确,D项并不是恩格斯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故选D。
4.(1)查理?马特改革。
(2)农民。土地。大小封建主之间形成领主和附庸的关系。
(3)10世纪。市民阶级形成,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一可知是查理?马特改革,规定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故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大小封建主之间形成领主和附庸的关系,生活在最底层的是农民。据此回答第(2)问。材料二描述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