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九上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人教版历史九上第4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08 20:29:15

文档简介

微考点:伊斯兰教的诞生及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伊斯兰教的诞生
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景: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伊斯兰教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们。
建立: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穆罕默德是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宗教领袖,掌握一切大权。
发展:为实现最终目标,穆罕默德多次率兵攻打麦加。630年,他再次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基本统一: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半岛各部落派代表到麦加朝觐,承认穆罕默德的独尊地位。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3.阿拉伯半岛能够统一的原因:(拓展点)
①阿拉伯地区部落间相互仇杀,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人民渴望统一。②伊斯兰教的创立,打破了阿拉部落的血缘关系,确立了以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③穆罕默德征服麦加,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易错微析
1.伊斯兰教诞生的地点与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建立的地点易错。
伊斯兰教诞生的地点是麦加,而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建立的地点是麦地那。
2.日本和阿拉伯国家走上封建主义的方式易错。
日本通过改革走上封建主义道路。阿拉伯国家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完成统一,并逐步走上封建主义的道路。
3.对阿拉伯半岛统一的理解易错。
穆罕穆德病世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征服与扩张,使阿拉伯发展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例题1 伊斯兰教最早创立于( )
A.耶路撒冷 B.麦加 C.麦地那 D.巴格达
答案:B
解析: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故选B。
例题2 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在他所著的《历史上百位影响最大的人物及其排列顺序》中,确认穆罕默德是历史上第一位影响最大的人物。他说:“我选择穆罕默德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但他确实是历史上在宗教和世俗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唯一人物。”下列有关穆罕默德的史实不能论证迈克尔?哈特观点的是( )
A.创立伊斯兰教
B.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C.在麦加传教
D.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答案:B
解析:穆罕默德在位时,阿拉伯国家虽基本统一,但建立起统一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是穆罕默德的继承者,故B项说法错误,此题选B。
1.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不包括( )
A.阿拉伯半岛已统一
B.阿拉伯半岛各部落间相互仇杀
C.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强大国家
D.外族入侵
2.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3.穆罕默德经历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创建伊斯兰教 ②确定麦加为伊斯兰教圣地 ③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④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4.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
A.释迦牟尼 B.耶稣 C.穆罕默德 D.真主
5.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A 解析: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内部矛盾丛生,引起外部势力入侵。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故A项说法错误,此题选A。
2.C 解析: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622年,这一年穆罕穆德率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选C。
3.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610年),默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622年,他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他征服麦加,并把它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故选C。
4.C 解析: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故选C。
5.C 解析:伊斯兰教的创立,打破了阿拉部落的血缘关系,确立了以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故选A。
微考点: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及经典
1. 伊斯兰教的创立
(1) 时间:七世纪
(2)创始人:穆罕默德 圣地:麦加。
(3)教历元年: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4)经典及教义:《古兰经》。他宣传宇宙间惟一的神是“真主”安拉,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5)节日:开斋节、宰牲节。
2. 伊斯兰教的传播及影响:
(1)传播:中世纪时,伊斯兰教传到亚洲、北非等地,对这些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2)影响: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3. 三大宗教共同特点:
(1)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平等,劝人向善、“忍耐顺从”。
(2)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易错微析
1.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后顺序易错:
三大宗教诞生的先是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例题1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产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基督教 ②佛教 ③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答案: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时的阿拉伯半岛.他们产生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故选B。
例题2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点是
①都诞生于公元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宗教。三大宗教只有佛教诞生于公元前,伊斯兰教、基督教都诞生于公元后,②③④均为其共同特点,故选A。
1. 如图,对应下列图片,列出三大宗教的创始人????( )
A.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 B.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
C.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 D.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耶稣
2.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
A.释迦牟尼 B.耶稣 C.穆罕默德 D.真主
3. 伊斯兰教最早政教合一的政权建立在( )
A .耶路撒冷 B. 麦加 C. 麦地那 D. 巴格达
4. 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是因为这一年( )
A.穆罕默德诞生 B.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C.伊斯兰教形成 D.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
5. 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宗教,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 道教
6. 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
A.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大宗教的创始人。上面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其创始人分别是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耶稣,故选D。
2.C 解析: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故选C。
3.C 解析: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故选C。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国家建立的知识,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是因为这一年默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故选B。
5.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内容。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创立后,默罕默德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先在麦加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逐步征服麦加等地区,632年,默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故选B。
6.C 解析:基督教徒在教堂里应诵读《圣经》,不是《古兰经》;应该是佛教教徒在寺庙里拜佛;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应供奉着穆罕默德像,所以只有C项正确
微考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作用和启示
1.大化改新的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日本大化改新的作用与启示:
作用: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易错微析
对大化改新标志性意义的理解易错。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例题1 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化改新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 ②大化改新仿照了中国的隋唐制度
③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④大化改新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故①②说法正确。大化改新后,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它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故③正确,④错误,此题选A。
例题2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天皇成为政治中心
B.大化改新把日本推向奴隶社会的顶锋
C.大化改新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入朝为官
D.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天皇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大化改新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故B项说法错误,答案选B。
1.“大化改新”是日本效仿中国唐朝先进制度进行的一次改革。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哪一特点( )
A.凶恶残暴 B.善于学习 C.忧患意识 D.记忆力差
2.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
3. 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高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4.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是( )
①建立天皇制封建国家 ②废除贵族世袭制 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④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摘自《田令》
(1)这是哪国、何时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
(2)这次改革除作以上规定外,还有哪些内容?
(3)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当时这一国家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大化改新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变化?对我们有何启示?
B 解析:日本大化改新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这反映了日本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故选B。
2.D 解析:四个选项都反映了大化改新后日本的变化,但由关键信息“实质性变化”可知D项正确,日本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故选D。
3.B 解析:“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高国、郡、里;实行征兵制”,这些属于改革的内容,故选B。
4.D 解析: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这是大化改新的内容,故①②③④说法正确,选D。
5.(1)日本,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3)中国。“贞观之治”。
(4)特点:善于模仿学习。变化:大化改新学习的是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日本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由材料表达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第(2)问,结合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材料作答。第(3)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这次改革效仿的是中国。公元7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盛世局面是“贞观之治”。第(4)问,从日本大化改新可以看出,日本民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模仿学习,变化可结合大化改新的作用来回答,启示答案不唯一,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微考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原因及开始标志
1.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
出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本土中部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
统一: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2.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开始标志: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3.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原因(拓展点):
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根本原因)②受当时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外部原因)③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重要保障)
易错微析
1.对日本大化改新效仿对象的理解易错。
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中国唐朝的制度
2.对日本最高统治者称谓的理解易错。
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原来叫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例题1 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前后 B.公元前1世纪前后 C.1世纪前后 D.2世纪前后
答案:C
解析: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故选C。
例题2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C.改革派积极提倡仿效中国制度进行改革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答案:B
解析:“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据此可知,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A项说法错误,大化改新时日本已经统一。C项是大化改新的主观原因,D项是大化改新的有力保证,故选B。
1.下列关于日本史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B.大和兴起于本州中部
C.大和在5世纪统一了日本
D.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王,后改称天皇
2.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改革,史称(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3.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了第一位老师,向他学习。这位老师是( )
A.美国 B.中国 C.俄国 D.英国( )
4.六七世纪时,促使日本进行改革的原因有( )
①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②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③日本面临外敌入侵 ④受中国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公元5世纪,日本统一“大小数百国”的是(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D 解析: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后改称天皇,故D项说法错误,答案选D。
B 解析:大化改新是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而推行的改革,故选B。
3.B 解析:公元7世纪,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是日本第一次学习他国先进文明,故选B。
4.B 解析:此题考查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说法正确,日本当时并没有外敌入侵,故此题选B。
5.A 解析:公元5世纪,统一日本的是大和,故选A。
6.B 解析:646年,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汉化”指大化改新,此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