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古诗两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古诗两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21: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境”,就等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本诗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落实:一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寓欣赏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了解诗的意境。其次还要抓重点词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亭”字。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解自学古诗。在朗读中欣赏、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
难点: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运用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中的画面的方法,理解诗句。再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从复习旧知,营造出浓郁的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本首诗,感知孤独
指名读诗,说说有什么感受?(要求读正确、流利,并且有诗的节奏)
三、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把诗读正确流利,再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通过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自学古诗,培养自学能力。]
2、生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字义,逐句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学习情况。
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李白是一种什么感受?
(板书: 孤独),也就是只有李白一个人,诗中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一句句的读,再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逐句理解
(1)课件出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从“飞尽、独去”体会到了什么?(板书:飞尽、独去)
师:是啊,天空中看不到一只鸟,也听不见一声鸟鸣,连一片云都没有,这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吗?(沉静、死气沉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一句诗。(指名读、全班读)
(2)课件出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只有”“相看”又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只有、相看)指名说说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师:此时只有李白和敬亭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也看不厌,多么孤独啊!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 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课外资料:
本诗作于公元753年,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整十年,长期的漂泊让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倍增了孤独之情。(指名读)
全班感情朗读诗句
[抓住本诗的诗眼——孤独,让学生一句句品读,再引入相关写作背景, 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回对敬亭山说些什么?
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2.师生交流。
[通过体会诗句,感受到作者内心孤独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李白,面对敬亭山会说些什么?再假设自己是敬亭山,面对孤独的李白你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通过读写的结合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
板书设计:
飞尽、独去
孤独?寂寞????
只有、相看
?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依据学案自主预习
二、明确目标学法指导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明确目标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内合作交流。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四、精读领悟反馈点拨
  1.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指名读
3.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4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5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6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7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8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五、熟读积累语言训练
  1、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2、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3、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六、拓展运用检测评价
学习园地的1、2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