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8 19: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
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旁证。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叶灵凤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因此,在这个长篇小说备受推崇的时代,中短篇其实更能见出一个作家的叙事功底和写作耐心。
如今,翻开杂志等出版物,举目所见,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难度逐渐消失,读者也慢慢习惯了在阅读中享受一种庸常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单一阅读故事而来的快乐。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才有了这样的论断:“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小说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讲故事么,为何要将小说与故事对立起来?按照德国文化批评家、哲学家本雅明的说法,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而故事的来源则是生活在社群中、有着可以传达经验的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远离的恰恰是“孤独的个人”。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
(摘编自谢有顺《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故事描述一种现实,叙事则是一种语言魔力;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B.尽管如今多数作家力图去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但是许多时候,文学的独特价值还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
C.与侧重故事和冲突的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虽然更能见出叙事的功底,但如今在故事和叙事的较量中日显颓势。
D.短篇小说创作要达到叶灵凤所提到的境界,即透过人生的一个断片清晰地显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必须在叙事上用心经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创作需要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作家要建构自己的叙事方式,而不能简单地再现经验、讲述故事。
B.现成的叙事成果、传统的叙述模式助长了作家的艺术惰性,叙事革命面临停顿,文学的独特价值难以显现。
C.当下故事之所以重获小说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作家对叙事艺术的追求会增加创作的难度,尽管叙事艺术更能体现小说的本质。
D.在喧嚣躁动的时代,人们迫求单一阅读故事所带来的庸常快乐,缺少了对艺术、叙事、人性和精神的深度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的独特价值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如果单纯地追求故事的有趣和好看,那么小说写作的意义值得怀疑。
B.叙事艺术正经受时代的考验,放弃对它的探索,把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奉为创作的旨归,必然会引起短篇小说创作的危机。
C.短篇小说的创作要有丰盈的生活积累,要有较强的叙事功底;若断片切割不好,语言若无创造性,就无多少文学价值。
D.小说不一定是故事,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故事的旨归是经验和社群,所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沼 泽 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4. 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C、“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老早就疯了和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这两层意思。
D、本文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而真正的主人公则是已去世而未出场的画家。作者通过记者之口讲述了这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5.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概括说明。(5分)
6.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 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 《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诞生了。
【相关链接】
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地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①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③,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④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注】①黄冠师:道士。②贡:贡试,选拔贡士的考试。③驱奴:家奴。④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犹年少,体尚未壮,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延佑是年号。早在西周时,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其中就制定了年号制度,以方便纪年。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 “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玄文才过人,发奋学习。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弱冠之年,闭门苦读,儒学、史学及诸子百家全都研习。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亲自带领人马前往,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武冈终于平定下来。
D.欧阳玄才高德劭,深受倚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因病不能行走,破例让他乘轿子到延春阁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2)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割过程中妇女儿童都来送饭送水,侧面描写出农民繁忙辛苦。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 。
②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 。
③除非把这事 ,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
A.和盘托出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B.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和盘托出
C.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和盘托出 D.畅所欲言 和盘托出 各抒己见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指出,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有利于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信号促进市场竞争。
B.《西游记》重播了约3000多次,是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一部《西游记》孤独地存在着,它的辉煌恰恰见证了国产剧的无奈。除了孙悟空,我们还能找出像蜘蛛侠、超人、钢铁侠这样的人物吗?
C.它作为中国网络销售行业奇迹的见证者,已经成为中国网络购物崛起的独特符号和明证。
D.孙杨事件的曝光,源于反兴奋剂中心公布的季度数据显示。定期公布季度检查数据是近年来反兴奋剂工作的新举措,也是中国反兴奋剂工作进步的体现。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人们认识了的自然界动物,有时就被作为艺术形象再现于绘画和雕刻之中,也出现在一些工艺品上, 。 , , 。
, ,因而有了权力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①于是在当时的陶器上就出现了鱼、鸟、鹿等动物形象
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见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兽的完整图案出现在了当时帝王宫殿的瓦当上
③因为这几种正是当时人类能够捕获和经常接触得到的动物
④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能够用粗糙的石头工具打猎打鱼以获取食物
⑤也因为他们具有凶猛、美丽、长寿的特点
⑥人们并且往往还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表现了一种特定的思想内容
A.⑥④①②③⑤ B.⑥④①③②⑤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④③②⑥⑤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21.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总结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老狼的《同桌的你》引起了你哪些美好的回忆呢?请以“同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写出人物的个性;②不出现具体班级和真实姓名;③不少于800字。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A(曲解原意。原文第1段的表述是“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而不是“为了使读者享受到故事带来的阅读乐趣,小说家就要构建自己的叙事方式”。)
2.C(因果混乱。原文第1段说“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选项错在强加因果。)
3.D(以偏概全。由原文最后一段“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小说。但在这个崇尚经验、热衷传递经验的当代社会,故事正日渐取代小说的地位”可知“小说被故事取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说法太绝对。)
4.D.(A、“画面上……不屑一顾吧”主要是画面本身,而不是题干所说;B、还包括画家及其创作生前已不为人所承认和理解,人们早已无视他及其艺术的存在;C、抹杀了画家好尽全力的抗争,否定了《沼泽地》洋溢的激情与生命力。)
5. ①主要情节围绕这幅油画展开,揭示了故事内容;②象征画家所处的恶劣艰难的艺术创作环境;③烘托画家的艺术形象,更好表现出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④深化作品主题,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仍然保持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观,表达了作家对画家的尊重。(答对三点满分。)
6. ①第一次含意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1分)第二次含意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1分)
②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1分)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1分)有着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1分)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1分)(4分。)
7.B(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8.AE(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B因果不当,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与南南合作没有因果关系C“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找到萝芙木”。D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识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
9.①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
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
③交流融合,见广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
④视野开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答对一点给一分)
10.A (“兵仗”即武器,不可断开;二是注意上下文意的整体贯通,“县官不为直”与“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形成反差,才有后文的行为结果,故“反”必须断在下句。)
11.B(年号始于汉武帝)
12.C (欧阳玄只带了两个人,且并未参与战斗,凭其威望不战而安)
13.(1)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却)已不知他的去向。(讫、亟、之各1分,句意2分)
(2)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一人骑马带领两人,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官曹、从、谕各1分,句意2分)
14. 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5.①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16.(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3)惧有伏焉
17. B (畅所欲言:意思是即尽情地说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盘托出:形容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说出来。“各抒己见”重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重在痛快地说出白己想说的话;“和盘托出”重在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18.C(A项成分残缺。缺少“维护”的宾语,应在“消费者”后加“的利益”;B项用词重复,“约”和“多”重复;D项句式杂糅,去掉“显示”)
19.B(⑥句是中心,先说明动物在工艺品上会表现出特定的思想内容,之后以时间顺序叙述,由远古④句,到秦汉②句;③句解释④①句,⑤句解释②句,故选B)
20.①“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2分)
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2分)
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2分)
21. (1)人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2)人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
(3)人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多,之后则维持比率基本不变。
22.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时,要选好典型的材料,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凸显同桌的个性。
【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就懂得写文章。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成为天下第一,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说完就离开了,(张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以学生的身份拜见使者,部使者让他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二十岁时,闭门读书几年,没有人见到过他,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
延祐元年,(仁宗)下诏设科目选取人才,欧阳玄凭借《尚书》参加贡试。第二年,赐予他进士出身,授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职。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多疑难官司,长期不能判决,欧阳玄察明了案情,都公正地进行了判决。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们的家奴,欧阳玄判决这些家奴恢复自由。征调赋税及时,百姓乐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风化非常盛行,蝗虫唯独不入此县境界。他改任武冈县尹。武冈县控制着溪洞,此处少数民族杂居,抚育爱护稍有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拿起武器造反。欧阳玄到任一个月后,赤水、太清两洞聚集众人相互攻杀,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骑马带领两人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到达的时候死伤者满道,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知欧阳玄的名望扔掉兵器,排着队拜倒在马前,说:“我们不是不惧怕法律,因为向县衙投诉事情,县官判决不公正,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搜刮我们,感情上无法忍受,就决心拼死一搏。没想到麻烦我们的清廉长官亲自前来。”欧阳玄用祸福的道理开导他们,回去为他们审理官司,獠人于是安定下来。
致和元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战乱,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调拨发运,(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揭示要旨,列举事例,使撰述者有所依据。对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以言辞与他们争论,等他们交上稿件,自己拿起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在几朝做官,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命令丞相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为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请求辞官,由于中原道路阻塞,打算经四川回乡,顺帝又不答应。当时将要大赦天下,宣他到内府。欧阳玄长期卧病,不能行走,丞相传旨,让他乘轿子到延春阁下,这实在是不同于常例。这年十二月戊戌日(二十九日),在崇教里的寓所去世,时年八十五岁。顺帝赏赐办理丧事的财物很丰厚,追封他为楚国公,赠谥号为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