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七年级数学下册13.5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沪教版五四制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七年级数学下册13.5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沪教版五四制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1-11 08:24:05

内容文字预览

平行线的性质
课 题
13.5(1)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通过操作、观察、测量、认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初步会用平行线性质1进行简单说理,解决有关问题
利用平行线性质,探求过程,进一步体会几何说理过程
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协同学习,感受集体主义精神
重 点
认识平行线性质1,并运用性质1解决简单问题
难 点
正确理解平行线性质1
教 学
准 备
平行线利用方法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看图填空:
(1)∵∠1=∠2(已知),
∴___∥___(_________);
(2) ∵∠3=∠4(已知),
∴___∥___(__________);
(3)∵∠C=∠ADC=180°(已知),
∴___∥___(__________);
课前练习二
由什么条件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想一想 平行线判定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强调:如何寻找三线,抓住公共直线
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只要同位角,就相等。也有部分同学会困惑,教师可以提问:“只要同位角,就一定相等吗?”点拨后
学恍然大悟
1.强调性质中的两个字:“平行”;
2.强调: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关系
注意强调: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分别与哪句符号语言对应
图形有问题。
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常常被分开,注意引导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猜想 如图,直线a、b被直线所截,那么图中除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外,还有哪些角相等或互补?
新课探索二(1)
操作 练习簿内页中有一条横线,每两条横线都是平行线。
(1)任意画一条直线去截这些平行线;
(2)从中任意取两条平行线与这条截线构成“三线八角”图;
(3)从图中任取一对同位角进行观察、测量。
新课探索二(2)
平行线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表达式:
∵a∥b,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新课探索三(1)
我们同样可以用度量的方法,得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你能否用推理的方法,根据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说明上面两条结论的正确性。
新课探索三(2)
如图,a∥b,请根据性质1,说明∠1=∠3。
如图,a∥b,请说明∠1+
∠4=180°。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表达式:
∵a∥b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新课探索四
例题1 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所截,a∥b, ∠1=150°,求∠2的度数。
新课探索五
例题2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
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课内练习一
1、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AE所截,且AB∥CD。若∠1=115°,求∠2、∠3、∠4的度数。
课内练习二
2、如图,直线DE经过点A,DE∥BC,
∠B=42°,
∠C=57°。求∠DAB、∠CAD的度数。
课内练习三:书p60、1、2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课外
作业
练习册p27
预习
要求
13.5(2)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
课 题
13.5(2)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通过平行线性质1来探求平行线的其他性质。初步会用平行线性质2、3进行说理,并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初步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概念
让学生在已有的操作实践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近一步加深理解平行线性质2、3,及感受“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等值性
通过平行线性质的推导,进一步引导学生近一步学习几何演绎的思想和方法
重 点
正确导出平行线性质2、3、平行线的传递性及平行线间距离
难 点
让学生感受平行线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教 学
准 备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性质1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如图,a∥b,且∠1=(4x-20)°,
∠2=(x+25)°,求∠1、∠2的度数。
课前练习二
2、如图,AB∥CD,∠2=60°,求∠B的度数。
课前练习三
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什么条件可判定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直线平行可得哪些结论?
课前练习四
课前练习五
3、看图按要求填空:
(1)∵∠2+∠D=180°(已知)
∴___∥___(__________)
(2)∵∠1 =∠_____(已知)
∴EF∥DC(________)
(3) ∵AD∥BC(已知)
∴∠1=∠____(______)
(4)∵____∥____(已知),
∴∠2=∠BFE(______)
(5)∵∠1=∠D,∠D=∠B(已知)
∴∠___=∠___(等量代换),
∴____∥___(________)
∴∠D+∠__=180°(______);
(6) ∵∠1=∠B(已知),
∴___∥___(_____)又∵EF∥AB(已知)∴__∥__(____)
这一画图要求若前面强调过,则学生会自觉去做
学生在回答理由时可能将判定与性质混淆,解决的方法是让其看清说理过程中的条件和结论
本题是性质与判定的初次综合应用。部分同学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适当点拨。
再次强化判定和性质的综合使用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思考 如图,已知∠B=∠D,AB∥CD,那么DE与BF在位置上有怎样的关系?
新课探索二(1)
思考 如图,已知a∥b,b∥c,那么直线a与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新课探索二(2)
由此我们论证了这个事实: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符号表达式:
∵ a∥b,b∥c.
∴a∥c( )
新课探索三
操作 如图,已知直线a、b,且a∥b,
(1)在图中的直线a上任取3个点:,度量它们直线b的距离。
(2)在图中的直线b上任取3个点:,度量它们到直线a的距离。
新课探索四
思考 如图,直线a∥b,点A、E、F在 a上,点B、C、D在b上,BC=EF,则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的面积相等吗?
课内练习一
1、将下列左右相关的问题用线段连起来:
课内练习二
2、(1)如图,直线a∥b,请设法量出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如图,已知点E、F分别在长方形ABCD的边AB、CD上,且AF∥CE,请分别度量AE与CF、AF与CE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1cm)
课内练习三
3、如图,直线∥,则图中哪几对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课内练习四
试一试 如图,已知AB∥CD,∠C=65°,∠DAE=115°,那么AD∥BC吗?为什么?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2、平行线的判定
条件 结论
角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条件 结论
两直线平行 角的关系
3、平行线间的距离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课外
作业
练习册p28、13.5(2)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
课 题
13.5(3)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运用平行线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
通过简单的综合运用,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行线性质与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区别
通过对题意分析、讨论,让学生一起参与协作学习,提供尝试成功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重 点
平行线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综合运用
难 点
正确区别平行线性质与平行线判定方法
教 学
准 备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练习一
1、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E⊥AC,E为垂足。
(1)线段__________是点A与点C间的距离;
(2)线段________是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3)线段BC的长度是两条平行线____与____间的距离。
课前练习二
课前练习三(1)
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什么条件可判定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可得哪些结论?
课前练习三(2)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只答到线段,而没有答到线段的长度
本题也是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做完后给予一定时间仔细体会。
和上一题的条件几乎一样。
做完后给予一定时间仔细体会。
个别同学的计算还不过关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思考 如图,已知∠BAD=∠CAD,AD∥BE,则∠ABE与∠E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新课探索二
试一试 如图,∠3+∠4=180°,∠2=50°,求∠1,∠5的度数。
新课探索三
思考 如图,已知∠ABC=62°,∠1=∠2。如何求∠C的度数?
课内练习一
课内练习二
课内练习三(1)
课内练习三(2)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外
作业
练习册13.5(3)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
课 题
13.5(4)平行线的性质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通过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正确掌握和解决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一般问题
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运用,体会几何说理的过程
通过在数学过程中安排一定时间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平行线判定和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 点
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及它们的区别
难 点
合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 学
准 备
平行线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练习一
1、(1)如图,若∠1=∠2,
则___∥___
( ),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如图,若
∠1=∠2,
则___∥___
(______________),
∴∠EDB+∠ABC=_____
(_______________)
课前练习二
学生可能不适应由一个条件得出两个结论的写法,要说明一下。以后自己书写时可以模仿
需要“拐弯”也就是要结合对顶角或邻补角才能应用判定与性质。
可用性质与判定,也可用判定和平行传递性。
对于角平分线的三种不同书写形式,要强调根据需要正确选取。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试一试 如图,∠1=140°,
∠2=40°,
∠3=120°,求
∠4的度数。
新课探索二
例题1 如图,已知AB∥CD,∠1+∠2=180°,那么EF与CD平行吗?请说一说理由。
新课探索三
课内练习一
如图CD∥GF,∠1=∠2,那么DE与BC平行吗?
课堂小结: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外
作业
练习册p30、13.5(4)
预习
要求
14.1(1)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