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七年级数学下册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打包5套沪教版五四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七年级数学下册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打包5套沪教版五四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1-11 08:29:46

内容文字预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 题
14.4(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通过经历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和“边边边”的判定方法.
经历观察、推理、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合作交流讨论中体验数学说理的严密性,并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重 点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判定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 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请用式子表示下列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如图,△ABC≌△CDE,A与C、B与D是对应顶点。
如图,△ABC≌△ADE,A与A、B与D是对应顶点。
(3)如图,△ABC≌△ADC,A与A、C与C是对应顶点。
(4)如图,△ABC≌△CDA,A与C、C与A是对应顶点。
课前练习二
2、给定三角形六个元素中,三个怎样的元素,画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1)
1、已知条件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如图,在△ABC和△A′B′C′中,已知AB= A′B′, ∠A=∠A′,AC= A′C′,那么△ABC≌△A′B′C′。
把△ABC放到△A′B′C′上,使∠A的顶点与∠A′的顶点重合。;由于∠A=∠A′,因此射线AB、AC分别落在射线
A′B′、A′C′上。因为AB= A′B′,AC= A′C′,所以点B、C分别与点B′C′重合。这样△ABC和△A′B′C′重合,即△ABC≌△A′B′C′。
请用语言来叙述这一事实。
新课探索一(2)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符号表达式:
在△ABC和△A′B′C′
AB=A′B′ ∠A=∠A′,
AC=A′C′,
∴△ABC≌△A′B′C′(S.A.S)
新课探索二(1)
2、已知条件为“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
如图,在△ABC和△A′B′C′中,已知∠A=∠A′,∠B=∠B′,AB=A′B′,那么△ABC≌△A′B′C′。
把△ABC放到△A′B′C′上,因为AB=A′B′,可以使A′B′与AB重合,并使点C和点C′在AB(A′B′)的同一边,这时点A与点A′、点B与点B′重合。
由于∠A=∠A′,∠B=∠B′,因此射线AC与A′C′、BC与B′C′叠合。于是点C与点C′重合。这样△ABC和△A′B′C′重合,即△ABC≌△A′B′C′。
请用语言来叙述这一事实。
新课探索二(2)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符号表达式:
在△ABC和
△A′B′C′中,
∠A=∠A′,
AB=A′B′
∠B=∠B′
∴△ABC≌△A′B′C′(A.S.A.)。
新课探索三(1)
3、已知条件为“两角及其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如图,在△ABC和△A′B′C′中,已知∠A=∠A′,∠B=∠B′,AC=A′C′,那么△ABC≌△A′B′C′。
新课探索四(1)
4、已知条件为“三边对应相等”。
在△ABC和△A′B′C′中,已知AB=A′B′,BC=B′C′,
CA=C′A′,那么△ABC≌△A′B′C′。
新课探索四(2)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4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新课探索五
你知道三角形在生产实践中为何应用如此广泛吗?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固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内练习:书p93
课堂小结: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2、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3、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3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4、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4
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三条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 题
14.4(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经历巩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感受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过程.
在创设的情境中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中,获得探究学习和数学应用的体验,提高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
重 点
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难 点
巩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根据条件,选用哪一条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1)如图,∠1=∠2,∠B=∠D,AE=AC,说明△ABC≌△ACB
(2)如图,AD=BC,OD=OC,AO=BO,说明△AOD≌△BOC
课前练习二
课前练习三
3、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标出了某些元素,则与△ABC全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
课前练习四
4、如图,小明不慎把三角形模具打碎为三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如果可以,应该带哪块去?为什么?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试一试:如图,已知AB=AC,AD=AE,∠BAC=∠DAE,请说明△DAB与△EAC全等的理由。
新课探索二
试一试: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已知AC=DB,AE=DF,BF=CF,请说明△ABE与△DCF全等的理由。
课内练习一
1、如图,已知BD=CE,AB=AC,点A是DE的中点,说明△ABD与△ACE全等的理由。
课内练习二
2、如图,已知AC∥DE,AC=ED,BD=FC。说明△ABC≌△EFD的理由。
课内练习三
课堂小结: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寻找条件,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外
作业
练习册p48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 题
14.4(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利用三角形全等说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自主进行探索、尝试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实际问题的解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 点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难 点
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要使下列各对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
两大难点:一是
猜想角或线段所在的三角形有哪两个可能全等?二是要能够排除干扰图形,将所用图形分离出来。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思考:如图,已知∠BAC=
∠DAEAB=AC,AD=AE你能
说明BD=CE,
∠ABD=∠ACE吗?
新课探索二(1)
思考:如何测量河宽AB(测量工具皮尺)。
新课探索二(2)
新课探索三
例题1:已知点D、E分别在AB、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请说明BD=CE。
课内练习一
1、杂池塘的两端A、B两个建筑物,请讨论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得A、B两个建筑之间的距离。

课内练习二
2、如图,把两根钢条AB、CD的中点合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只要测得AC的长,就可知工件的内径BD的长,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课内练习三
3、如图,仪器ABCD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课堂小结:
1、利用三角形全等说明两条线段,两个角相等。
2、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 题
14.4(4)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综合运用.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综合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 点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难 点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课前练习二
2、木工师傅做好了一个门框,在没安装之前他为什么要再钉上一根木条(如图)?
3、如图,已知B是线段AC的中点,BD=BE,∠1=∠2。试说明∠D=
∠E,AD=CE。
4、如图,已知AC与BD交于点O,且O 是BD的中点,AB∥CD,试说明点O也是AC的中点。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新课探索二
试一试 如图,四边形ABCD中,E为AC上一点,且AD=AB,ED=EB,请说明DC=BC。
课内练习一
课内练习二
课内练习三
课堂小结: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综合练习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课 题
14.4(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综合运用.
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综合解决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解答,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 点
难 点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课前练习一
1、用尺规作已知角∠AOB的平分线。
“同半径作弧得到相等线段”学生对于这一操作产生的结论不甚敏感,所以在说理时有一定障碍。
与课内练习2类似,做完该题后可链接过去。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例题1 已知AD⊥AB,AE⊥AC,AD⊥AC,AD=AB,AE=AC,那么DC与BE相等吗?为什么?
新课探索二
例题2 如图,已知△ABC中,AD⊥BC,D是垂足,E是AD上一点,联结CE并延长交AB于点F,且CE=AB, ∠1=∠2,试说明AD=DC的理由.
课内练习一
1、如图,∠1=∠2,AB=AC,AD=AE,那么∠D与∠E相等吗?为什么?
课内练习二
2、如图,在Rt△ABC中,已知∠ACB=90°,CA=CB,点D在BC的延长线上,点E在AC上,且CD=CE,联结BE、AD,延长BE与AD相交于点F。试说明AD=BE的理由。
课内练习三
3、如图,在△ACE中,有下列四个论断:
①AB=AC;②AD=AE;③∠B=∠C;④BD=CE,
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则下面的组合正确的有________。
A、①②③ ④
B、①②④ ③
C、②③④ ①
D、①③④ ②
课内练习四
4、如图,在正方形格纸上,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叫格点三角形,例如图中的△ABC,那么在图中可画出与格点△ABC全等的三角形最多个数是( )
A、4 B、5
C、7 D、无数个
课内练习五
5、如图,在△ABC中,∠BAC=90°,AB=-AC,BD⊥MN,CE⊥MN,D、E为垂足。请说明(1)DE=BD+CE, (2)DE=CE-BD。
课堂小结: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综合应用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分钟;学生活动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