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
会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标题山高月出三潭月景小
知识朗园八月要求认识的生字
潭 颇 澄 顷 惋
wěi gōu jiáo
大苇坑 篝火 嚼 烂
yǐ nǐ wēi é m?o dié
旖 旎 巍 峨 耄 耋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顾而乐之:顾:转过头看。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油然:形容词,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
生。
tánpōchéngq?ngw?n季羡林
(1911.8-2009.7)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季老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通行;边境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叫声。今夜恰逢白露节,明月像故乡的一样明亮。有兄弟都已离散,故乡无家,无从知道亲人是死是活。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停止战争。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山高月小
宋·苏轼
《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形容夜景的气势。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苏轼《赤壁赋》明月从东山上升起,盘桓在北斗星与牛郎星之间。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及脉脉含情。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其景观享誉中外。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的壮观气势。小知识:
弱冠之年: 20岁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 40岁
知命之年: 50岁
花甲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耄耋: 90岁
瑞士
莱芒湖沙漠之月海上明月高山圆月朗润园其前身曾为庆亲王永璘的赐园,旧名“春和园”。
咸丰年间改赐恭亲王奕欣,并改称“朗润园”。
后归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所有。自由品读有关月色的描写,赏析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那些写景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1.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思考: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还要写童年趣事呢?
是不是多余的?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这是对比,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亮都不及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字词卡资料卡篇名:《月是故乡明》
作者: 季羡林
诗句:月是故乡明 作者:杜甫[唐]
出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释义: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通行;边
境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叫声。今夜恰
逢白露节,明月像故乡的一样明亮。有
兄弟都已离散,故乡无家,无从知道亲
人是死是活。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
何况现在还没有停止战争。表达了身在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开篇点题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离开故乡后的生活照应前文月思乡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给课文分段(1)开篇点题。(2、3、4、5)作者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6、7、8)作者离开故乡后的生活。(9)再次点题,呼应全文。总结: 文章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文章语言古朴、质朴,但是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真”与“朴”也正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和独特风格。同时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