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梳理文章第二、第三段文意,并解释重点字词。
2.能深入解析烛之武的说辞,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志士、勇士、辩士。
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间
2017-09-2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一个睿智的人,能用自己的语言征服对手、征服世界。就如我们所熟悉的“两弹一星”的老科学家钱学森,一九五五年,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细解文章的题眼,我们能抓住的是文章的灵魂。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那么在题目中,它给我们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并且是使动用法;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注:通过对题目的解读,我们不难得知,本文的重点旨在说明烛之武退秦师,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文本的第三段,学习烛之武如何退秦师,把握其退秦师的言辞,在言辞中我们来感受一下,烛之武在你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第三段分析
师指导,生读,思考:“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1)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三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越晋难治——示弱(博得好感)——有礼有节、爱国情操、能言善辩
注意细节:篇头为:“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劝退之词为:“秦、晋围郑。(表尊敬并有目的满足秦国的自大心理,暗指郑国的命运都掌握在秦国的手中。)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亦无所害”(于君、执事、鄙、以为、东道主、行李)
亡郑利晋、存郑利秦——陈利弊——深谙天下形势、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重点把握: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同时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春秋无义战”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何厌之有、东封、西封、阙)
晋人无信、晋人无厌——揭短——大义、能言善辩
重点把握: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夸张手法突出事态变化之速,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板书:越晋难治——示弱——大义、爱国情操、能言善辩
亡郑利晋——陈弊——深谙天下形势、不卑不亢、能言善辩
存郑利秦——陈弊——大义、能言善辩
(2)此外“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三处简写实包含了诸多智慧:
“夜”——(名作状)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爱国、大勇
“缒”——即是用绳栓着人或物往下送,这里传达出了几点信息:a.
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b.
对于烛之武来说,一个人在茫茫的的黑夜中从七八米的城墙上吊下来,那是怎样令人为之动容的画面,因为烛之武那时已是“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迟暮老人。C.烛之武“缒”意是不愿意打草惊蛇,被敌军所发现。——大勇、爱国(一切尽在不言中)
“见秦伯”——秦晋两军为盟攻打秦国,为何烛之武选择见秦伯?
明确: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这是一种战术思维。——深谙天下形势、大智
小结烛之武的形象:第三段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在《左传》的寥寥百来字微言中,我们感受到了活脱脱的烛之武的高大形象,他大义、大智、大勇、爱国、深谙天下形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能言善辩的辩士。
但是《左传》中人物形象能让人为之动容的并不是它给我们塑造出种种高大全的形象,烛之武是普通人是迟暮老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接下来我们接着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
(四)第二段分析
1.生读,师指导(注意人物的心境),并好好体味文中人物的语言给我们传达出怎样的信息?
2.请同学们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师问:佚之狐你们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明确: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实为慧眼识才的伯乐。
师问他的一番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们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同时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佚之狐的一番话即是从侧面刻画出了烛之武之大智。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犹如文天祥,国难当头非他莫属之感。
师问:郑伯在他的语言中,你们品味一下,他是怎样国君?
明确: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故烛之武许之。
师问: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为什么要发一番牢骚?
明确:烛之武的一番推辞,其中大有学问,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有血有肉。1.
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2.
“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3.
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
小结: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但这种答应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
(五)总结
《左传》中,“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烛之武的形象在短短几行字间便生动的跃然于纸上。
当在文章中解读到烛之武的大智、大勇、大义、爱国、深谙天下形势时,烛之武的形象便可化为以下几行字:
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