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感受起伏跌宕的情节;
2.透过细节及人物语言,品味《左传》善用简洁的语言来叙事写人的特点;
3.学习感受烛之武大义、大勇、大智、大志的精神闪光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细节及人物语言描写来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善用伏笔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精短,可采用课前译注、课后练习及归纳的方式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
2.可画出简略的三国形势图,帮助学生理解烛之武的说辞;
3.将课堂重点置于品“文”之上,诱导学生爱读文言文;
4.进入文言文单元前应讲授文言文知识入门专题;
5.对言辞一段的朗读须强调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课我们由诗歌单元步入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卷秩浩荡的文言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例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八十万水军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谢安用计使得符坚(北前秦)率领的百万大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仓惶逃亡的淝水之战,以及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一鼓作气”击溃强齐的长勺之战(初中已学《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而今天我们将读到的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不费一兵一卒,仅凭着一张利嘴、两片薄唇、三寸之舌,说得强大的两国联盟在兵临城下时竟至土崩瓦解,不战自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中,走进这以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言行而成为历代散文典范的《左传》之中,来读读《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
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言行
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朗读:
正音字,注意断句。(板书文题)
晋/军/函陵,秦/军/
南
三.赏析:
从文题来看,主角应为烛之武,烛之武究竟是何许人也?
史料中介绍他是三朝老臣,但始终不得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一职。何谓“圉正”呢?其实就是养马的长官,相当于《西游记》中所说的“弼马温”,官职卑微。但文中开篇并未向我们介绍其人,而是写道: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而是写秦晋郑,兵临城下,敌我力量悬殊,郑国危如累卵,形势严峻。古人师出必有名,我们看看秦晋为何要攻打郑国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知识:练习册上拓展阅读部分《重耳之亡》介绍,晋献公卒,晋国内乱。晋大夫里克杀献公庶子奚齐、卓子,于蒲城迎公子重耳,不就。公子夷吾厚赂秦国,答应割地予秦,即位为晋惠公。派人追杀重耳,重耳落难。“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过卫……及齐……及曹……及宋……及郑……及楚……送诸秦。”
在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郑国大夫叔詹劝谏他礼遇重耳,说重耳是上天庇佑之人,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这就是郑“无礼于晋”的史实。
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即位为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郑国担心重耳攻郑,赴楚怂恿楚成王出兵攻晋。后楚败,郑文公恐惧,又遣士大夫前去晋国请罪求和,订立盟约,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开篇介绍这个一秦晋出师的原因对文章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呢?
此二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却无甚关系,为下文的游说提供了可趁之隙,这就是选择退秦师而非晋师的原因。
那么秦国为何要与晋联手来攻打郑国呢?
趁机分一杯羹而已,“越国以鄙远”。
实际上,晋已与郑结盟,早应可以舍弃前嫌,为何还要重提过去的恩怨呢?巩固霸业,“春秋无义战”,借口、幌子而已“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正如美借“人权”之名发动战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这里写的是两军驻军的位置。思考:有没有必要介绍驻军位置?
一方面写出两军夹击之危势。另一方面,现在的我们并不知道函陵和氾南所在何处,但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得出一点信息:两军是分兵驻扎的,那就意味着这两支队伍之间的结盟关系并不紧密,彼此还抱有戒心,貌合而神离。也许正是看破了这一点,烛之武才决定使用离间计。再者,两军的分开驻扎也给了烛之武单独去接触秦伯的机会,为后文埋下伏笔。
就这一段寥寥的25个字,却字字有文章,句句含玄机,我们不能不慨叹作者行文的缜密,难怪后人评价《左传》的文字“高深若云海”。待我们细细品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文章到了此处主角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还是借他人之口道出的。佚之狐对郑伯所说的这段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国危矣”,再次强调郑国所处的危险境地,后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可见其胆色。“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必退”三字说的是何其笃定,我们可知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程度,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前去请烛之武出山,事情似乎已有转机,却不料身为养马长官的烛之武并没有欣然从命,而是推辞了。这为本已紧急的事态又添上了一层曲折,令读者为之心悬。烛之武真的是人老不中用了吗?
烛之武所言鲜明地流露出他对年轻时未受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东周列国志》中记载说他此时已年过七十,“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到了朝堂上,“左右莫不含笑”。壮士不遇,英雄末年,怎么可能没有一丝怨言?如果没有这段话,烛之武这一形象反而会失去他的真实性。
那么烛之武是不是不顾大局之人呢?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当郑伯坦言了个人过错并用国家大义晓之以理后,烛之武终于抛却个人恩怨挑下了这救国于水火之中的重担。先“辞”后“许”的两句话,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烛之武真实的内心世界。可见其大义。
终于到了重头戏,烛之武的言辞中究竟有何魔力,能使虎视眈眈,势在必得的强秦在一夜之间退回本土呢?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我们看看是否如此。
夜缒而出。
(请学生翻译此句)为何夜缒而出?
铁桶一般,形势严峻。让我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一位年逾古稀、须发尽白的老者,在茫茫黑夜中被用绳子拴着送下高高的城墙;柱着拐杖,颤巍巍地独自走进刀枪林立的秦营,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而他背上驮者的,是一个国家的期待。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多年的等待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成败在此一言!(请学生朗读烛之武的说辞)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此行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秦伯此行是势在必得,烛之武的游说有何高超之处,能使秦伯逆转心意?(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的句子思考,同桌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1.先行示弱。
“郑既知亡矣”。秦王已知来者游说,必存反感,此举易出其不意,避其锐气,解除戒心。
2.交换立场。设身处地,处处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样有利于缩短双方的距离。
3.屡示敬意。“敢以烦执事”“唯君图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都给了秦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面子,易赢得好感。
4.迂回战术。以退为攻,不直言退兵目的,大谈秦国利害得失,间接达成目的。(画出三国形势简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如邹忌在进谏前谈的是闺房私语而非直接要求,“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忠言顺耳更易听”。
5.鲜明对比。本段按亡郑无益、亡郑有害、舍郑无害、舍郑有益、晋言无信、晋贪无厌的顺序来一一陈述说明,将“阙秦以利晋”的利害得失直观而鲜明地对照来看,秦自知当如何取舍。
6.援引史实。挑拨离间,针对两者曾经分地不均的纠纷。
7.展望未来。利用两大强国的矛盾来分化瓦解同盟,让秦王对不断扩张的晋国生出防范之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一句大有深意,秦决不会为贪图这么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到手的肥肉。此句可以理解为两国联合,从东西两面共同牵制晋国发展之意。
8.不卑不亢。轻重适宜,不失尊严,也不直捋虎须。
……
本段说辞仅百余字,却将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剖析得面面俱到,入木三分,可见其智。从他挥洒自如的言辞中,可见他熟知天下形势,对历史以及国君的为人都一清二楚。一个小小的“弼马温”,如果不是始终抱着安济天下、一逞抱负的雄心壮志,怎么可能一鸣惊人?由此又可见其志。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一段说辞,注意语气。教师指导读法。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思考,为何秦要派兵帮忙戍守?
一则对晋国表明自己的态度,二则是为了克制督察郑国。就像美军入驻日本一样。
秦军已退,晋君何去何从?
子犯请击之。
战火眼看又要重燃,故事又起波澜。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面对同盟的叛变私离,晋文公没有感情用事,也理智地选择了退兵。而晋文公的这一选择,也许是早已在烛之武的预料之中。所谓的“不仁”、“不知”、“不武”,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开罪强秦的真实意图作掩护而已。
读完故事,令人抚卷嗟叹不已,全篇无一言赘笔,无处不在写人物之性格,人物形象的大义、大勇、大智、大志,都通过正面或侧面描写体现出来,难怪有人将《左传》比做“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绘长卷”,也欢迎大家多多徜徉其间,以古人为镜。
四、作业:
1.背诵第三自然段。
2.
完成练习并对比修正文言文译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