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山西省忻州地区定襄县)

文档属性

名称 答谢中书书(山西省忻州地区定襄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6-21 10:21:00

文档简介

?{" -NfNfNppt.ppt(共31张PPT)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优美景物曾经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也为我们留下许多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又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描写山水优美景色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
陶弘景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南朝时人。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理解题目:
(1)题目中的两个“书”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书”应跟“中”连起来理解,“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徵(zhǐ),曾任中书鸿胪(lú)(朝廷长官机密文书的官)。第二个“书”是书信,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2)断句。如何给题目划分节奏?
答/谢中书/书
(3)翻译题目
给谢中书的书信。
课文赏析
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请大家齐读课文。
请注意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
①〔交辉〕 〔四时〕
②〔歇〕
③〔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时
④〔沉鳞竞跃〕
⑤〔欲界之仙都〕
⑥〔与(yù)〕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参与,这里指欣赏。
请大家注意以下词语
文中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总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即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欣赏美点
3、那么下文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山川之美”的?
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的角度、语句所蕴涵的意境等。
(1)赏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A、这两句写了哪几种事物?
(山、水,还有白云)
B、写出山水的什么特点?
(山高水净)
C、是用那些词来描写山高水净 的?
(入云、见底)
D、从观察视角(仰视、平视、俯视)体会一下作者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山和水的?
(仰视、俯视)
山是静景,水呢?
(是动景)。(动静巧妙结合)
E、这样的山水美吗?
我们将其概括为-----山水相映之美 (板书)
小结: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动静结合,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山水相映之美
陶弘景
(2)赏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A、这四句在上两句的基础上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岸的景物。那两岸有哪些景物呢?
(色彩斑斓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B、作者又是以怎样的视角来观察的呢?
作者从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增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自然美不胜收。我们将其概括为----色彩配合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
陶弘景
色彩配合之美。
3、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A、这几句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写了什么时间段的景致?
(这几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气息,展现出------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陶弘景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四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这些描述中你能发现作者的哪些匠心设计?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课文理解
写作思路:
古来共谈
山川之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景)
(动景)

自康乐以来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仰视)
(俯视)
(平远)
(高远)
课堂检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消散
坠落
水中的鱼
人间
不再
欣赏
它们的
美丽景色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仿写一篇写景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