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精品导学案:1 沁园春 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精品导学案:1 沁园春 长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0 08: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21·世纪*教育网
三、美文赏析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四、相关链接
1.有关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www-2-1-cnjy-com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1-c-n-j-y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来源:21cnj*y.co*m】
(6)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 凄凉 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②“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出处:21教育名师】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沁园春·长沙
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重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难点: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学法指导
朗读法、背诵法、合作探究法
三、自主学习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岁月稠( ) 峥嵘( ) 方遒( )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
2.多音字
( )中流 ( )曾祖父 ( )干劲
中 曾 劲
( )中肯 ( )曾经 ( )劲敌
( )空洞 ( )看望 ( )年度
空 看 度
( )空白 ( )看守 ( )揣度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 chóu( )怅 jié(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藤wàn( ) 一chóu ( )莫展 è( )止 bì( )阳县
4.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 ( )的天空 ( )的山川
(2)峥嵘·狰狞 ( )岁月 面目( )
(3)激扬·激昂 ( )士气 群情( )
(4)意气·义气 ( )风发 讲究( )
(5)独立·独力 ( )经营 经济( )
5.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 ( )
(2)旷远迷茫。 ( )
(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 )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
(5)不平凡,不平常。 ( )
(6)风采才华正盛。 ( )
6.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8.文常填空
(1)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2)词的流派分 派和 派。苏轼和辛弃疾属 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属 派。21*cnjy*com
(3)找一下,词中“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整体感知
9.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3)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4)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四、佳句摘抄(摘抄课内佳句)

五、课内探究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

2.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教育网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6.结合诗句试分析全诗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7.认真想想,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8.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1cnjy.com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 “直立”?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3)“击”改成“飞”好吗?
(4)有人认为“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你的看法呢?
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一首词,并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1·cn·jy·com
一九五六年六月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2)“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3)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接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2.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不超过20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www.21-cn-jy.com
七、作业
将《天净沙 秋思》扩写成一篇200—300字的短文。要求:①合理想象,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化简为详,对原作进行必要扩充;②巧妙剪裁,突出重点,使文章主题鲜明,情趣盎然;③侧重于写景,侧重于叙事,还是两者并重,可以自己决定。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