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细腻、传神的语言风格。
2、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该篇表现了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
难点: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领会。
教学工具:
借助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出示关于作者简介,提点学生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诗人,诗写得很好,当然我们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先生散文语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挚朴素,长久以来为广大读者所赞赏和喜爱。名家对此也多有评说。21·cn·jy·com
(二)?导入:
以音乐为背景展示多幅荷塘月色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心中体会。
明确:走进朱自清静美的《荷塘月色》
(三)?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明确:----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行踪
明确:家—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家
(四)?在作者的行踪中对于周围及景物的描写无不充满了优美宁静之辞,请思考一下问题:
1. 作者优美的文字中,营造出了宁静的氛围,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明确:----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明确: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分析重点文段4-6自然段
1.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寻找宁静
2. 他找到宁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板书: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水
月色 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四周 树色、灯光、蝉蛙声
3. 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语言形象生动,景物形象逼真,你能说说其中的技巧吗?
明确:叠词、修辞、动词
4. 分析文章叠词: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乐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山……2·1·c·n·j·y
不仅传神地描摹出荷塘的美景,更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入口。
5. 分析文章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用,使得荷塘月色如同一幅美好的画面展示于眼前。生动,形象,犹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使文章充满了绘画美、意境美。
比喻:
A.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21cnjy.com
B.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壁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21·世纪*教育网
C.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美得让人怀疑它是否真实,以为是梦,“笼着轻纱”突出了月光下缥缈的朦胧之美。21教育网
D.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很生动,传神。
拟人: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将流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情态写出来。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得。
使人对淡淡荷香的体味更为真切。
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是写月色, 属视觉形象, 忽被描绘成动听的音乐, 给人以听觉的感受。
动词: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六)?小结:
和同学一起回顾那些精彩的用词,体会那几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七)?作业:
背诵文章4-6自然段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设计上重点突出,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凸显出来。本人太注重文章的导入及教学过程的连贯性,而不能很好的取舍,使得课容量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并没有很好的去思考问题;学生没有很好的美的享受,而是产生疲惫心理;教师自导自演,上课亦是很累。长处在于教师备课细致文本解读到位,准备较为精细,上课语言表达较美。同时,师傅指出,较之上次,这一次有了进步。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了。www.21-cn-jy.com
教学永无止境,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须以勤勤恳恳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深入了解学情。“宝剑锋中磨砺出”,相信抱有虚心肯学的态度,将来在教学上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