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10 08: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形散神聚”的写作能力。
4、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www.21-cn-jy.com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三、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www-2-1-cnjy-com
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指导法
教学过程:
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本文的标题,你有怎样的感觉?
故都:是老,是历史悠久;是旧,是废弃,繁华褪尽,一派荒凉。
秋:给人落寞的意绪,无尽的惆怅
自古以来,中国人向来有悲秋情怀,如“袅袅兮秋风,冬天波兮木叶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晚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1-c-n-j-y
?
2.配乐欣赏全文,然后思考,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清,静,悲凉
郁达夫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本文写于1934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21*cnjy*com
?
3.郁达夫笔下的哪些景物,能展现故都秋天独有的““清,静,悲凉”的特色?
①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留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②很高很高的碧绿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像喇叭似的蓝色牵牛花。
③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来源:21cnj*y.co*m】
④槐树的落蕊,早晨起来,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嗅出一点点极微细致柔软的触觉。扫街的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一叶落知天下秋。【版权所有:21教育】
⑤衰弱的蝉鸣
⑥淅淅沥沥的秋雨,一层秋雨一层凉。
?
乐秋之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眼中的秋天壮美辽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笔下的秋词潇洒飘逸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李白心中的秋天浪漫恬淡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杯中的秋天芬芳馥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深爱秋天的枫叶似火热烈多情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主席笔下的秋天甚至生机勃勃胜似春朝
?
知人论世——为何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如此况味
郁达夫不仅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更是一位爱国主义战士。他的青春在动乱逃亡中渡过,他最优秀的作品在旧中国最黑暗年代中孕育。
他是个至情至性自我而忧郁的男子,第一部震惊文坛的小说《沉沦》中那位不甘沉沦最终沉沦在异国他乡,心理变态抑郁跳海而亡的男主人公,何尝不是曾赴日留学受“弱国子民“拖累而饱受欺凌内心苦痛的自我写照。
他是个刚烈爱国的战士,从不曾放弃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祖国的眷恋与深情,用文章诗评声援抗日斗争,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为什么郁达夫笔下老北平的秋天,美的清静悲凉,我想用艾青的一句诗来阐释——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1cnjy.com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此文作后三年,北平就陷落了。敏感的作者,用这《故都的秋》,为老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哀伤的挽歌。
关于这篇文章的诞育,我们从几十年后郁达夫儿子郁飞的回忆录中窥探一二:
“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他绝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中吐露了对古都的热情:2·1·c·n·j·y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 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 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 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 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21教育网
4.这篇文章究竟在“悲秋”还是“颂秋”?请说明理由。
悲秋是表象,颂秋是风骨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1·cn·jy·com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5.《故都的秋》的主题探究:
1.传达一种悲凉的心境。郁达夫一生清苦,心灵上常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凄凉感。 在他的自传中,他把自己的降世说成是“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真真是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天性中自有一种落寞颓唐的情调。本文写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作者早已饱受人间的忧愁与辛酸,清静悲凉乃是故都的秋味与作者个人生活感受的交融,故都的衰颓,更让他深感人生幻灭的孤寂。忧郁,孤独,落寞,正是特定时代和社会风云在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心头的投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宣扬一种传统的悲秋文化。郁达夫自幼饱读诗书,国学功底深厚,传统文化中文士悲秋的情节深深植根于他的灵魂,他为之沉醉,为之倾倒。文章的后半部分,有一段关于秋的议论,他列举了古今中外的赏秋文字,甚至不无得意的宣称:“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见他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赞同和心仪。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所追求的故都的秋,乃是经过了岁月淘洗的深沉,清,静,悲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21·世纪*教育网
3.解不开的故都情节。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北上故都,只为饱尝北国的秋味,足见他对北平情有独钟。他说,在南方,每到秋天,他就怀念北平。怀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又几番拿南方之秋作对比,赞美故都的秋天。这深深的孤独情结,萦绕在每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北平的四季》中,他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的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4.深沉的忧国情怀。郁达夫一生爱国,当然,他对这种感情的表白每每流于放浪形骸的颓废方式,就像《沉沦》,古怪的外表之下,是一种火热的爱国衷肠,这也是它独特的文风。本文中,表面上他醉心于清,静,悲凉的秋,其实,他是为故都的沧桑与颓唐而忧伤。国运不济,山河破碎,辉煌一时的华夏文明已衰落;身世飘零,作为一个弱小的子民,只有病态的感伤。“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此文作后三年,北平就陷落了。敏感的作者,用这《故都的秋》,为老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哀伤的挽歌。【出处:21教育名师】